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

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

情怀的本意到底什么?

家乡的风景,学校的美食,玩过的游戏,爱过的人,走过的路,这些场景或者记忆,在某个瞬间重新出现在自己眼前,你得鼻子忽然一酸,眼眶突然湿润,或许这就是情怀。

情怀是我们想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美好的初衷,然而,情怀总在失去后。

于是在“爱过的人”这一方面,前任被炒热了,《那些年》《前任: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看过的电影方面,周星驰一直很火,“我们都欠星爷一张电影票”;荧幕上我们所见的熟悉,都是在曾经的某个时间某个场景,我们在做着相同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

所以,眼下所见的营销手段,文案风格,充斥的都是情怀。

比如说江小白的情怀文案:

我有一瓶酒,有话对你说:我在杯子里,看见你的容颜,却已是匆匆那年。

网易云音乐的线下体验店: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就连杜蕾斯也来掺一脚:你在时,你就是全世界;你不在时,全世界都是你。

当然了,说起情怀就不得不提老罗,锤子手机就是被老罗用情怀一手带大的。但是当深入了解他背后的故事后,发现也可以用情怀来形容这个人对做手机的执着。也许许多人会嘲笑老罗忽悠,但我觉得他肯认真做一件事,专注于此,就是值得肯定的。

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

就像李宗盛那样: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然而现在的情怀已然成为了商业消费的手段。

我们想要的情怀,其实是过往的记忆中那一丝温暖。

还记得《从前慢》中的那句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从前的人,事,物,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沉溺在我们的脑海。有些悲伤,我们不想去回忆,可为什么总有电影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洗刷着我们的伤疤。所谓的情怀,其实不过是拿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遍又一遍的刺激着。对于这些情怀,我们为什么要去理会。虽然我们不是圣人,但也要有圣人的眼光,向前看总比一直纠结着过去要好。

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

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吗?何必纠结于过去,既然商家愿意拿情怀做噱头进行宣传,就让他去宣传。

内心的触动自己知道就好,商家炒作的再好,如果没有铁打的产品做根基也是不行。所以,我们不为情怀买单,但是肯为好产品背后的故事买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