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現存史料告訴我們,最早建立的道教有兩支。一支為東漢末年靈帝時張角的太平道,又稱“黃老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枚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水,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意則為不信道”。這支道教後來由於發動黃巾起義被鎮壓,親教活動未能流傳下來,因此學術界公認張修創建的五斗鬥米道為早期道教的源頭。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東漢時期,巴部(今甸陽)教首領張修利用鬼道起義,這種鬼神崇拜又被張魯吸收,成為早期天師道的中心信仰。據

《後漢書·靈帝紀》;“中中平元年(公元184)秋七月,巴郡妖巫張修反,寇郡縣,"”《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記載:“嘉平中,妖賊大起,三軸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曬教民緬置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張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更,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鬥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張角發動太平道起義後,張修也在巴邯(今甸陽縣)起兵。益州牧劉璋為割據一方,便利用張修起義之機,以“米賊斷道,不得復通”為由,不再向朝廷納貢。同時派督司馬張魯協同張修攻佔漢中郡(漢中郡治先設於西城即今安康市,後移南鄭即今漢中市),殺太守蘇固。其後張魯又突然發難,複殺張修,奪取其部眾,實行武裝據,並繼張修大業,大力發展五斗米道《三國志·張魯傳》雲: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

張魯政教合一統治漢中(今安康地區和漢中地區)一帶近30年,使五斗米道得到很大發展。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魏晉時期,道教逐漸由民間道教(尚鬼道之原始道教)演變為上層人士推崇的神仙道教,終於由葛洪等人集大成,完成

了神仙道教的改革,建構了中國道教文化大廈。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正因為安康曾是原始道教的策源地。在這塊土地上,追求長生不老、企望成仙得道,成為一代一代道教徒的追求,煉丹服藥方術盛行,仙人傳說故事深入人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土地上。據《仙人唐公房碑》(東漢碑刻,碑現存漢中市)雲:王莽居攝年間,西城(今安康市)郡吏唐公房,系成固人氏,學道成仙,服師傅真人李八百給的丹藥後,帶領妻、子、六畜、房屋一同飛昇上天。公房昇天時,他的女婿外出未歸,及女婿歸後,尚聞雞鳴天上,狗吠雲中。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二)

安康久負盛名的香溪洞旅遊風景區始建於明朝成化年初,以道教“八仙”為藍本,古稱“古洞仙蹤”為安康八景之一。現代建築“香溪文化廣場”無不透露濃厚的道教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