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打破封锁,玩转核动力系统

潜心技术助国威,砥砺前行使命归。……”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的第四天,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一场获奖团队成员表彰座谈会。主持人西安交大科研院黄忠德常务副院长念得这段颁奖词,总结了苏光辉、秋穗正团队潜心研究,攻克先进核动力系统数值分析的历程。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左)校长王树国(右)为苏光辉(中)团队颁奖

先进核动力系统是舰船核动力及第三代核电的重大需求,核心设计分析工具是保证先进核动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苏光辉:“实际上核动力系统很复杂,它的有些设备很大,像蒸汽发生器二十几米高,堆芯里面空间非常小,直径3米,高3.4米,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有上万根燃料元件,它是三维的,如何把它这个三维用数值计算地很清楚。”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掌握核技术的国家都有各自的“核秘密”,这样的核心设计分析技术国外一直对我国严密封锁。能从国外买来的技术价格又高,实用性又有限,因此只能自己研发。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南巡讲话”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海”是全民热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苏光辉:“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麻雀都东南飞了,都到深圳,到广东发展去了,我们仍然坚守在这西北,仍然还要来做这些工作。国家有这个需求,行业有这个需求,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需求,满足这个需求,遇见困难克服困难。”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从零开始,做出中国自己的核动力系统核心设计分析工具,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在苏光辉眼里,最困难的是这么重大的课题研究,启动之初经费却少得可怜。苏光辉:“最艰难,最困难就是九几年我们做的时候经费特别少。当时我们四个青年教师要编写程序调程序,就一台电脑,我们都是轮时间。轮到谁排到晚上了,你晚上来,晚上来工作,用这个电脑,轮上白天了那就很幸福了。轮到晚上还有这个楼要关门,我们还要给值班员好好地说,我们要晚上要加班,你该锁门就锁门,我们就在这办公室,我们就工作,你不要管我们就行了。就那个时候非常艰难。”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的条件也有限,难以提供合适的试验场地。苏光辉团队就到学校外面租便宜的场地来做实验室。一直到现在,仍然有试验场地在几十公里外的秦岭山里。回顾这段往事,苏光辉说,是团队创始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贾斗南给了团队精神的力量。苏光辉:“贾老师他做事情非常认真,再困难他就咬紧牙关,那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到贾老师退休了,我们也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骨子眼里头来了,我们遇到困难,都是锲而不舍,咬紧牙关,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艰难困苦不移志,物质诱惑不动心。在团队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终于研发出中国自己的先进核动力系统核心设计分析工具,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满足了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核动力的设计需求。项目成果应用于我国自主化第三代核电系统、某系列核潜艇等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重点军工型号研发。西安交大教授苏光辉:“知识分子应该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会在这样一个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

打破核技术封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西安交大这位教授荣登《陕西新闻联播》!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本校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23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4项。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