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悟担当

读完《梁家河》一书,我脑海中闪现最多的词是“担当”。

1974年,刚当选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就做出了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的决定。在群众不理解、技术缺乏的艰苦条件下,要在泄洪口打坝,是村里老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习近平想了,而且还要干成。群众反对,习近平就请村里有声望的人挨家挨户去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村民们终被说动了。没有技术,习近平就到县城请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来现场勘察,制定科学的施工标准。施工中,打夯、铲土、搬石头,这些苦活重活习近平都带头抢着干。当时只有20来岁的习近平,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困苦条件下,能始终站在让群众增收致富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并带头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强烈担当精神的体现吗?

看着梁家河村民们烧火做饭用的是木柴,照明点的是煤油灯,既不方便,又浪费资源。习近平开始思索利用厕所粪便办沼气池来解决这些问题。说干就干。习近平先是步行40多里路赶到县城将自己的想法向县委做了汇报。接着便借了路费前往四川“取经”。然而,办沼气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试验池该建在哪里?建池用的石头、沙子、石灰去哪里找?揣着一定要把沼气池办成的信念,这些难题一个个被习近平攻克。可是,群众中不同的声音还是出来了。有的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有的甚至甩出狠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习近平丝毫不为这些异议所扰,只顾埋头实干。终于建成了当时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这种积极思考探索、敢于挑战未知的进取态度,善于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不为外界所扰的定力,不正彰显着强烈的担当精神吗?

细品《梁家河》一书,透过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悟到无论是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水坠坝、建沼气池,还是成立铁业社、组建缝纫社,亦或是办夜校、设代销店,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从群众所盼所需出发,都需要“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无不体现着他强烈的担当精神。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当从“梁家河精神”中汲取深厚养分,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主动履职担责,干事创业不是想获得了多少,而是多问付出了多少,遇到问题不是“绕弯子”“踢皮球”,而是多寻求解决办法,面对压力不是懈怠退缩,而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同时,要多到矛盾多、困难重、压力大的基层一线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提升才干,积蓄为群众多做好事、办实事的雄厚力量,展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