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航拍:“上帝視角”能為新聞傳播帶來什麼?

背景:2017年10月9日,Future Today Institute在在線新聞協會(Online News Association)的會議上正式發佈了《2018年傳媒業技術趨勢報告》,介紹了75個傳媒從業者應該著重關注的技術趨勢,無人機群(Drone Swarms)和迷你無人機(Microdrones)被列於其中。這說明,無人機航拍已經逐漸得到傳媒人的重視。

無人機新聞即“Drove Journalism”,指利用無線電遙控程序和設備操縱自帶攝影攝像裝置的不載人飛機採集的新聞。其新聞素材以數字化的圖片或視頻格式傳輸。中國的大疆無人機(DJI)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佔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的 70%以上,公司估值達100億美元。中國無人機新聞發展的前景極為廣闊。

2015年被稱為無人機新聞的元年。2015年6月,我國新華網組建了無人機編隊,這是國內第一個無人機新聞項目。同年6月,搜狐新聞無人機頻道在搜狐網和搜狐新聞客戶端同步上線,我國門戶網站第一個無人機頻道成立。此後,《深圳晚報》等多家媒體也相繼組建了自己的無人機新聞採訪團隊。在國外,谷歌、亞馬遜、臉書等都宣佈進入無人機研發領域。美聯社、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十餘家新聞機構都表示將使用無人機進行航拍。利用無人機探索新聞內容全媒體化和移動化呈現的傳播平臺越來越多。

無人機新聞與傳統新聞相比,具有特殊的優勢

1.視野廣闊,視角獨特

無人機拍攝使人們的視野升入高空,提供了一種新的呈現新聞的視角,它對事件現場逼真而生動的實況記錄能夠保留事件的原始節奏,以此滿足新聞受眾對於新聞現場“即視感”的渴望。傳統的新聞攝影以平視拍攝與仰視拍攝為主,如果想要俯拍,則需要尋找好合適的“制高點”,而想要找到適合呈現新聞事實的拍攝“制高點”往往比較困難。並且,俯拍的方式往往難以滿足報道突發性新聞事件的需要。無人機航拍的出現則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局面。無人機可飛行至幾百米高空進行拍攝,它為受眾呈現的“上帝視角”具有平視拍攝與仰視拍攝難以呈現的宏大場面感。並且,無人機航拍所能選取的視角十分靈活,能夠從多個方位對事物進行拍攝。

3.時效性強

無人機能將所拍攝到的圖片、視頻通過信號實時傳遞到互聯網上,還可與移動直播技術相結合。“無人機+直播”成為一種新型的直播景象。2016年 4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社交網站臉書 F8 開發者大會上,一架無人機對臉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進行跟拍,直播畫面通過臉書的直播頁面和臉書APP實時傳送給了數億用戶。

4.成本較低

傳統的航拍需要運用載人機。飛機的購用、飛行員的僱用和飛行場地的維護都需要極高的成本。而民用類的無人機大多都是小型的多旋翼飛行器,它的採購成本較低,而且操作簡單,不需要專門的飛行員,能夠極大地降低航拍的成本。

5.特殊的信息蒐集能力

無人機強大的數據採集能力也為信息的蒐集帶來了突破。無人機拍攝智能化是大數據時代發展的一個趨勢。以自行車比賽為例,無人機航拍新聞攝影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觀察並記錄運動員的位移及速度能為體育新聞報道提供科學的數據。

無人機航拍:“上帝視角”能為新聞傳播帶來什麼?

但在無人機新聞發展的過程當中還依然保有一些矛盾

無人機新聞能夠塑造一個客觀的新聞全景。在以往的新聞採訪中,受訪者的記憶偏差、描述有誤差或有意隱瞞等因素難免會妨礙新聞的客觀真實。而無人機拍攝受人物主觀性的影響則較小。新型的多旋翼無人機通過遙控可以拍攝的範圍在2000米左右,極大地延展了新聞工作者的視野,有較強的全局觀。

2.傳播內容與技術化的視覺體驗

今日社會中85%的信息以視覺化的方式進行傳播。這與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淺閱讀的習慣相符合。這是一個追求“注意力經濟”與“眼球經濟”的時代。與傳統新聞的嚴肅性不同,視覺化的新聞報道更給受眾帶來更多的感官刺激,更可能帶來轟動性的傳播效應。傳統的新聞報道通過文字啟發認知,通過在受眾腦海中描繪出一個象徵性的圖景來引導他們思考。但視覺化的傳播方式則不同,它能夠直接呈現具有衝擊力的場景,但在刺激之餘,留給受眾的思考空間便相對較少。

無人機新聞也是一種直觀的技術化視覺體驗,它以圖像俘虜受眾。究其本質而言,無人機新聞是以視覺化傳播為主要手段的,它以淺顯化、平面化的方式呈現新聞,其所表達的信息與文字相比更易被人理解,因此也更能迎合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擴大受眾的範圍。由於它用具有良好藝術性的視覺語言呈現信息,且所提供的視覺縱深感具有強大沖擊力,能夠帶來文字難以表述的視覺信息量,其優秀的作品往往能帶來震撼的傳播效果。

無人機航拍:“上帝視角”能為新聞傳播帶來什麼?

總結

投中研究院發表的《民用無人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國內無人機航拍的爆發時間是在2012年前後,尤其是2013年大疆一體化整機Phantom Vision(大疆精靈系列)的問世,使航拍得以面向普通大眾,市場迅速升溫。在隨後的幾年裡,無人機新聞日漸發展。截至2016年底,我國無人機保有量超過120萬架。

在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媒體不能單純寄希望於網民總數的增長來帶動其用戶數量的提升,對用戶的競爭場已經轉移到對於有限用戶資源的爭奪上。無人機作為一種新聞內容生產的工具和手段,解放了媒體的內容生產力,促使航拍視頻領域發生了從“內容壟斷”到“內容眾籌”的轉變。在網絡傳播中,新聞內容的多媒體呈現無疑是未來的發展趨向,如何創新利用無人機做出獨特的新聞報道需要新聞媒體的不斷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①劉文飈《無人機在新聞採訪中的應用與前景分析》2017.02

②龍鴻祥《無人機新聞的特點與面臨的困境》2015.05

③林志華《論無人機航拍新聞的崛起》2017.08

④吳林《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無人機+新聞”》2017

⑤劉志強《淺析無人機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2017.03

⑥潘文忠《無人機航拍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應用初探》2017.04


作者 戴安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