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看过《胭脂扣》的,可能还会记得香港西环,有个叫石塘咀的地方。石塘咀曾经是一片烟花柳巷,但随着岁月的冲洗,早已没有昔日的一丝痕迹。但随着这部电影,人们却重新认识到,这个平凡的地方,原来曾经是这样的繁华。

而当时省城广州,也有着一个与香港石塘咀类似的地方,叫陈塘。不过,广州并没有像香港那样辉煌的电影产业,陈塘也没有像石塘咀一样,得到更多人的重新认识。这,可能就是广州文化影响力的不足吧!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陈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其实清末广州的风月场所,更多是在陈塘不远处——沙基涌口的位置。最早,广州的风月场所也不在岸上,而多在疍家人的艇上,名为花洞艇,风尘女子也多为疍家妹。“咸湿”这一用词,也有一种说法是因疍家风尘女子而起。

沙基涌口,又名米埠,是西江北江下来广州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日渐成为米商的聚集地。有米铺,自然有米,毕竟饱暖思淫欲,沙基涌口自然也成为了一个烟花之地。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沙面租界的成立,附近的风月产业开始威胁到沙面的安全。毕竟那么多花艇若一把火烧起来,殃及池鱼,肯定会影响到沙面租界。因此,租界要求清政府把风月场所搬离米埠。

广州的风月场所开始迁移,谷埠(西堤后面)、大沙头都成为了重新聚集风月产业的地方。而陈塘,因为距离米埠近,容易招揽熟客,因此也成为风尘女子们一个新的落脚地。

此时,风月产业也开始,逐渐从水上走到陆上,花筵酒家、大寨等风月场所也应运而生。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从清末到民初一段时间,其实陈塘与东堤叮是作为码头的。毕竟一个西关,以商务客为主,以花筵酒家与中等寨闻名,以数量占优。一个则居东山,以军政客为主,以大寨闻名,以规模出众。

不过,随着20年代大炮的远去。广州上层建筑的主流声音开始从革全国的命。发展到联省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政客在广州也越来越少,加上东堤火灾等其他因素,加速了东堤风月产业的消亡。

广州额风月产业,进一步集中,慢慢只剩下陈塘一个地方。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其实,陈塘这片地方,还是十分得天独厚的。曾经有人问过,究竟城内是广州的中心,还是西关是广州中心的问题。鄙人认为,在封建年代,其实毫无疑问,中心在越秀。

但是,随着近代的发展,城墙慢慢成为了越秀建设的一大制约。反而不受城墙限制的西关,以及东山,在近代却一度变得十分辉煌。特别是西关,可以说是当时广州汇聚最多财富的地方。

现在西关还有桨栏路、杉木栏路,其实都能够看到近代西关产业的繁荣。而金铺、银号、米铺、当押最繁盛的,当数西关,特别是西关南部靠近沙面的那片地方。

所以到后来,陈塘发展出广州最繁荣的风月产业,西堤、长堤一带成为广州的商业中心,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金铺、银号、当押,都是资本萌芽时期的金融产业,也是西关最兴盛的产业。这些产业都集中在上下九以南,沙面东北一带,西关最早开始修马路搞城市建设的也是这片地方。不过后来鬼子来了,对这一带的破坏,可是毁灭性的。

现在的文化公园,也就是下图的那块空地。这里是西关最早修建马路的地方,也是曾经最繁荣的地方。但是,那是却被炸成一片空地,但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文化公园。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扯远了,说回陈塘,刚刚说到花筵酒家是陈塘的一大特色。其实就是那些一边可以食饭饮酒,一边有艺妓表演,最后还可以上去翻雨覆雨的酒楼。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看到的青楼。

其实还有一些保存至今的酒楼,曾经在那个时期都成为过花筵酒家。包括银龙,也包括大名鼎鼎的广州酒家,因此,陈塘风月也逐渐发展出陈塘风味。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人提起这个词,但是陈塘风味的烹饪技巧,早已融入进广东人日常饮食之中。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不过,要说到当时最闻名的花筵酒家,其实就在陈塘南一带的几间酒家。这里提供的菜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提供的服务肯定是最专业的。因为轰炸、拆毁等原因,其实这类酒家早已所剩无几。不过陈塘南,还有一栋永春园酒家,虽然已经成为民宅,但一直保留至今。

说起广州当年最繁华的风月地,还有谁记得陈塘这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