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的你,明白這一點,至少可以少奮鬥五年

“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您能給我一點人生建議嗎?”其實在20多歲,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實在太正常了。

我曾經喜歡唱歌,但他們說我五音不全,從此我就告別歌壇,即使在KTV裡,我也僅僅是一位“看客”;

我曾經想學畫畫,但母親說畫畫很難有出路,除非有天賦以及殷實的家境背景,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我曾經想讓父母給我報個舞蹈班,但他們說我身體協調性差,天生不是跳舞的料......

上學、放學、學習、做題,成為了我學生時代的唯一旋律,而就是這樣的發展模式還被冠以“別人家的孩子”稱呼,親戚朋友都在誇讚。

直到我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才發現我和班裡同學的差距,是被甩了好幾條街。

他們當中有些人很早就有了一個人生目標和奮鬥方向。

我的同桌L,是個大美女,從小就在班級活動,主持學校晚會,有過人的天賦,她的職業目標是成為一名媒體策劃;

坐在我後排的W,她特別喜歡英文,她媽媽是大學教師,他在高中時候就背完了大學六級的英語詞彙,可以跟外國人自由交流;他的目標是出國留學,學習先進的技術;

我前排的同學X,特別喜歡經濟,她的父親是浙大的一名教授,她的目標就是考到人大的金融系,今後能在普華、德勤這樣的單位工作......

20多歲的你,明白這一點,至少可以少奮鬥五年

職業選擇方向

而我,一直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成功的人生並不是在行動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恰恰相反,只有行動、實踐、質疑、再次行動,你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思想者

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說的是選擇比努力的重要性。而你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不要為眼前的利益所羈絆,比如:

“如果分手了,那我之前的付出不就白費了嗎?”

“我學了四年的專業,如果沒找到對口的工作,四年不就白學了嗎?”

“我都做到主管了,如果轉行的話,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費了嗎?”

等等。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金融現象——“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定義: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簡單說就是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

機會成本定義: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比如:你花五十元錢去看電影,看了二十分鐘覺得實在無聊,中途離開又覺得“花了五十塊錢卻沒有看一場完整的電影很不划算,況且已經花費了來看電影的時間”,於是選擇忍受著繼續看下去。

分析:

沉沒成本:五十塊錢,為了本場電影花費的時間。

你覺得花了五十塊錢,就要看五十塊錢的電影,即使電影很無聊。花錢看電影,屬於娛樂活動,然而在整場電影中,你並沒有得到任何愉悅感,相反很無趣,這已經是負效益了。但是【過於執著“有付出必有收穫,有成本必有效益”】,即使效益為負,依然盲目追求。甚至因此追加成本,花時間繼續看下去。

此外,你【忽略了機會成本】。當他選擇繼續看下去,就放棄了用這些時間進行其他活動的機會。

這個問題就是:“如果不作出這個改變,你會後悔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生命無法重來,那為什麼不去改變?!

20多歲的你,明白這一點,至少可以少奮鬥五年

職場技巧-努力爭取

我要你做的不是去放棄努力,而是去放棄在無數的糾結中浪費自己的生命,放下包袱,你才可以走的更加輕鬆,時間過得很快,白天你依舊在跟老同事談笑風生,晚上回到家裡說,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第二天依舊如此,週而復始,一年、兩年、等你結婚生子,你又在感嘆要是年輕的時候去做自己喜歡的那個事情,說不定現在也有所成就了,人生沒有彩排,不去努力爭取,你連失敗的資格都沒有。

結束:

如果你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公司工作,一眼可以看到自己60歲的生活,一邊還有家庭,孩子;你會怎麼辦?你想跳出來,但是萬一又跳在另一個坑呢?還是在這個公司忍氣吞聲,孤獨終老呢?可以在下面留言,談一下你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