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馬雲、劉強東:高考的“紅利”能管多久?

如果這是你第二次以上看到我的文章,建議點擊上方

△藍字關注我。

任正非、马云、刘强东:高考的“红利”能管多久?
任正非、马云、刘强东:高考的“红利”能管多久?

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1944年,貴州山區的一個貧困小村莊裡,誕生了家中的長子。

家裡幾個人合蓋一條棉被,在地坑裡做飯,但父母依然發狠一樣讓7個孩子都堅持上學讀書。這在那個年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作為長子的他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高中時在家複習功課,餓得實在支撐不住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著吃。家裡窮得連一個可上鎖的櫃子都沒有,糧食用瓦罐裝著,但他決不去隨便抓一把,否則弟弟妹妹們都要捱餓。那時候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

1952年,他8歲的時候,國家第一次實行大學統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國的高考制度。

又過了11年,1963年,他即將參加高考,母親每天早晨額外給他一個小玉米餅,才沒有發抖著參加考試。

最終他不負眾望,考上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母親竭盡全力為兒子準備的兩件襯衣和一條拼接起來的被單,陪伴他度過了4年艱苦的大學生活。

在大學裡,他堅持靜下心來,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課程全部自學完了,還自學了3門外語。大學畢業後,他應徵入伍成了一名技術幹部。

1987年,他退伍轉業去了深圳,集資2萬餘元創立一家小小的貿易公司。30年後,這家一直沒上市的公司,一年的營收是BAT三家互聯網公司的總和。他就是華為教父任正非

就在任正非高考進入大學,讀到大二的時候,轟轟烈烈的一場運動開始了,高考隨即由招考制變成推薦制,並逐漸取消。

直到十年後,1977年,鄧小平在談話時指出: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

第二年,高考全面恢復。

上百萬青年如過江之鯽般地湧向剛剛打開大門的大學。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也迎來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學生,無線電班的教室裡濟濟一堂,學生們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彼此。

他們中間年紀最大的已經40歲,最小的只有18歲,其中,三個年紀相近的同學很要好,最小的來自廣東羅定縣,還有兩個比他大一歲多的分別來自海南五指山和惠州。

他們就是日後分別創辦了康佳、創維和TCL三家彩電公司的陳偉榮,黃宏生和李東生。極盛之時,這三家公司的彩電產量佔到全國總產量的40%。

2

在李東生參加考試的同一年,有個插班復讀生也參加了高考。

因為只複習了10個月,而且只讀了高一下學期,最終沒有考上。

他報考的學校——常熟師專錄取分數線其實很低,但因為他英語考了33分,與錄取線差5分,成為了全班唯一一個沒被錄取的。

人生離奇的是,當時落榜的他一定想不到,最終他的命運要靠英語來改變。

落榜後,他開手扶拖拉機,插秧,割稻,後來去大隊初中當了代課老師。白天為生計,晚上在煤油燈下複習。1979年,他再度進入考場,再度落榜。

1980年,在複習班裡苦讀一年的他的最後一次參加高考,一舉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北大的幾年間,卻屢遭打擊,沒有一個女生拿正眼看他。

畢業後好不容易爭取留校教書,結果1990年因為在校外做兼職培訓,被北大高調開除。

然後,他將兼職做的培訓取名新東方,火遍了全國,幾乎每一箇中國考生都曾經因為各種原因走進過他們的培訓教室。他就是“雞湯大師俞敏洪”。

俞敏洪人生第二次落榜時,還有一個人比他還要不幸——在高考前幾天突遇車禍,肩胛骨被撞斷。意外事故讓他在高考中發揮失常。

眼瞅著要與大學無緣,他想到了一個不用忍受復讀痛苦的招數:他用了一個新名字到隔壁縣參加了當年的中專考試,最終考入蘭州培黎中專學校。

中專畢業後,他以整個石油部系統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石油管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一個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鐵飯碗。

任正非創辦華為的同一年,他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來到廣東,在那裡度過了他感到壓抑的一段時光。

一直到兩年之後,新的機會終於出現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島。他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做起了房地產,並從那裡起家做到了全國。他就是“名下無房潘石屹

3

5年後,一個身材十分消瘦的男青年也參加了高考。他在報考志願表上瀟灑寫著:北京大學。之後,他創造了一個奇蹟:數學成績1分。

在餐館裡打了一年工後,第二年,他第二次參加高考,數學成績終於擺脫了個位數:19分,結果還是落榜,無奈之下,只能繼續打工生活。

骨瘦如柴的他根本就不是幹體力活的料兒,在忍受了不到半年的皮肉之苦後,他看了一部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哭得一塌糊塗。

1984年,他第三次參加高考。靠著死記硬背公式和押寶題,數學奇蹟般地及格了,但總分離本科線還差5分。

僥倖的是,杭州師範學院英語專業招生指標未滿,他被破格升入外語本科專業。

一度因為長得太醜連KFC招服務員都不要他。卻在畢業後進入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當老師,閒暇時間和朋友一起開了一家翻譯社,因為生意蕭條,有一段時間他的翻譯社不得不靠從義烏進一些小商品賣來維持生計。

幾年後,他將當年在義烏進貨時看到的景象變成了虛擬現實,做成了一個購物網站,導致至少二分之一的中國女性為其剁過手。他就是“悔創阿里傑克馬”。

馬雲考上大學的那年,江蘇一個偏遠的小鎮上第一次來了電。

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兒專門從村裡步行來到鎮上,趴在鎮政府院門口,看著鎮政府大院裡面那個電燈泡在亮著光,和他的同學在討論:燙手嗎,能點菸嗎,電從哪兒來?

那時候他們家一年到頭也吃不了什麼肉,但他看到村長屋簷底下掛著的很多豬肉,所以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個村長,因為有肉吃。

初中時,他自己攢了50塊錢,於是自己坐車到了南京,第一次到了大都市,看到了那個年代最高的樓金陵大廈,37層高。繞著大樓他走了很多圈,然後才知道,世界上有比他想象中更大的城市。

幾年後,他以當地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入了人民大學,縣長親自到他家送了大紅花。這下他的夢想是當比村長更大的官,比如縣長,所以報的專業是社會學。

這時候,已經18歲但仍滿身土氣、帶著76個雞蛋上大學的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未來的妻子還有一年才能出生,更不會想到人大社會學和當官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最終他靠著倒騰盜版光碟起家,慢慢在網上開始賣電子產品,最後做出了一個京東商城。他就是“不知妻美劉強東”。

劉強東大學畢業那年夏天。

湖北,在已經開始逐漸燥熱的天氣裡,一個黝黑消瘦的小夥子在高考前三個月,等來了他的錄取通知書,儘管他的內心激動無比,但仍然剋制興奮,表現的極為淡定。

進入大學後,央視去大學選主持人,因為是一檔法制欄目,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

從小就有很紮實的演講與主持功底的他,在一堆法學院學生中脫穎而出,成功進入央視,主持《今日說法》,並在之後成長為蜚聲全國的主持人。他就是“北大還行撒貝寧”

4

天堂有路你不走,學海無涯苦作舟。

四十年時光沉浮,高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無數的人夢想在這裡交匯,有的人夢想升起,有的人夢想破滅。

許多現在叱吒風雲的商業界大佬們的背後,都有一段艱辛、困苦、乃至離奇的高考經歷。

雖然,他們最後的成功看起來已經和高考沒什麼關係了。

他們有的從事著和大學專業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有的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創業,還有的讀的都不能算是正經八百的好大學。

但這並不妨礙高考為他們帶來了最大轉折的一步。

高考就是一塊分量十足的敲門磚,是被無數人踏過的上馬石,是多少鯉魚在這裡摔得七零八碎的“龍門”。

不管是任正非、潘石屹還是俞敏洪、馬雲,當年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都本身都很不錯。

正是通過高考,他們見到了更大的世界,邁上了更高的臺階,認識了更多的牛人。

更重要的是,對絕大多數農村少年而言,只有上大學,才能讓他在好幾年的時間裡,可以不考慮生存條件和生活問題,而有時間、有尊嚴地待在大城市裡。

並進而觀察大城市裡的一切,學習和掌握在城市裡生存發展的必要技能,接觸到有可能實現重大改變的命運之機。

就像任正非曾說過的:,“如果不是讀了大學,也許我也創立不了華為這樣的公司,社會上多了一名養豬能手、或街邊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

5

這些年裡,高考大概是被人罵得最多,又最受到珍惜的制度。

高考對公平的的貢獻在中國不可取代,只要有高考在,階層流動性就在。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高考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紅利”。

藉助於高考這一超級平臺,他們實現了人生逆襲、絕境翻盤,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高考的“紅利”到底能夠管多久?

我認識的一個五道口金融學院畢業的朋友,曾經給我講過。

他們的導師基本都是“一行三會”的主要領導或者是國內大型國有企業的老總,他的學姐、學長基本都已經在國有大中型銀行、證券公司、投行的總部工作多年,有時候僅憑內部推薦,便能獲得非常好的工作機會。

這大概算是高考巨大紅利的一個經典縮影了。

但這樣的紅利並非無所不能,更不會無限期存在。

當通過高考這條獨木橋,邁上了人生新臺階之後,即使是清華北大的學生們也會快速呈現兩極分化,有學霸、也有學渣,有人振作、也有人頹廢,有人成大神、也有人成奇葩,與別的大學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甚至於有些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考入清北的學生,因為大學裡的放縱,畢業時的狀態還不如那些普通大學裡的佼佼者。

高考,成了他們當中某些人一生裡最輝煌的時刻。

真正工作後,這種情況會更加明顯。

如果你過去的優秀不能掩蓋你現在的平庸,那反而會讓人更容易放大你現在的問題。

除非你接受了這樣的設定:你的人生,已經註定了在18歲就達到了巔峰,剩下的日子都將籠罩在這陰影之下。

6

對一個人而言,不管是成功高考的紅利還是失敗高考的經歷,其實影響時間都並沒你想象的那麼長。

一次的成功不足以讓以後都不用奮鬥,一次的失敗也不用一輩子都活在陰影之下。

這兩年,我的同學和朋友圈裡有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那些從小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畢業跟風進了大國企/知名外企/考上大部委的人,越來越感到後繼乏力。

他們從來也不乏學習的能力,學什麼都學得很快,做什麼都能做的還不錯,所以在畢業的前五年,無論是社會認可度還是收入,他們一路領跑。

但在畢業五年後,不少並不是畢業於好學校,或者學生階段表現並不突出的人,卻越來越後來居上,彎道超越。

這些後來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擁有兩個特質: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要麼就是在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領域裡全身心地耕耘。

當我認真梳理現在許多互聯網大佬們的高考經歷時才發現,真正成功的人士同樣如此。高考給了他們第一次機會,但隨後的成功靠的卻是自己長期在某個領域專注的積累。

比如任正非之於通信,李東生之於電器設備,俞敏洪之於英語,劉強東之於互聯網,馬雲之於電子商務,撒貝寧之於演講……

受限於我們的家庭和教育,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這樣:不管喜不喜歡,擅不擅長,都得要以那些“成績考的好”的人為標杆,你考不過他,就是不行;但社會並不是這樣,你完全不用管另一個領域裡別人有多能學,有多能考試,有多傳奇。

你只要專注於把自己所在的領域做好,你的成就未見得就比他們小。

從這個層面講,高考其實就是給了你一個認真做出選擇的機會。

這樣的機會不會只有一次,但毫無疑問,第一次就選對會少走很多彎路。

這一次的選擇過後,你會天然地得到許多“紅利”,比如值得驕傲一生的畢業文憑,志同道合同樣優秀的朋友,專業深厚、思想深邃的教授導師,豐富多彩讓人大開眼界的大學社團等。

但沒有什麼紅利是可以吃一輩子的,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把短期的紅利,變成一生的資本。

清北也好、專科也罷,只要你會經營,通過高考後獲得的知識經歷、學歷背景、師生關係等等,都將會變成今後你的臺階、敲門磚、人脈資源。

高考可以決定的是起點,但不是終點。

就像迪拜,在石油經濟的紅利下,瘋狂搞基建,並在旅遊、金融、文化等更具有長期競爭力的方面大力投入。

最後,石油沒了,但成功的迪拜留下了。

“一輩子能不能走出精彩,大學為你奠定了基礎,但不能決定你的一生。”——俞敏洪

任正非、马云、刘强东:高考的“红利”能管多久?

——

說到底,我們為什麼要那麼拼命的參加高考?

你背單詞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算數學時,太平洋彼岸的海鷗振翅掠過城市上空;你晚自習時,極圈上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斕;但是少年你彆著急,在你為自己未來踏踏實實地努力時,那些你感覺從來不會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覺得終身不會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來。

而所有的這一切美好,都需要我們先跳出原有家庭、原有環境的束縛。當你經歷高考的淬鍊,學會利用了高考後產生的各種“紅利”,選定了人生要走的道路並堅持下去後,總會在某一天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與他們不期而遇。

感冒發燒中。強撐著寫完這篇文章,給所有後臺留言希望得到祝福的高考學子們以祝福。

希望你們都能夢想成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也給所有曾獲得過高考“紅利”的人以警醒,是時候檢省一下這樣的紅利還剩多少了。

—— END ——

任正非、马云、刘强东:高考的“红利”能管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