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大連港客運碼頭

我們的環渤海灣旅程進入第七天,遼寧段旅程結束,按照計劃,將從大連南下進入山東段。但大連至山東威海隔著246公里的渤海海峽,我們只能藉助現代化的輪渡乘船前往了。

第7天,遼寧大連---山東威海,輪渡里程246公里。

這天一早,我們就收拾好行裝,向大連港方向騎去。清晨的大連還未完全醒來,街道上除了晨練的人,車輛與行人還不是很多。我們呼吸著清涼的空氣,沿著略顯空曠的街道飛整速騎行著。半個多小時後就來到了大連港客運碼頭。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大連港是這座城市最早的客貨運碼頭,也曾是中國最大的客運碼頭。從1902年建港之始,先後經歷了沙俄、日本、蘇聯和自主發展的四個階段,一百多年來,客運量增長120多倍,現在有12個專用客運泊位,大型滾裝泊位7個,每天進出港三十餘航班,進出港旅客最高可達兩萬人次,是一座以客貨運、車輛滾裝運輸為主的多功能國際化客運站。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剛過完安檢門的愛車

我們此次乘坐的跨海輪渡是生生2輪,也是我國第一艘能夠滿足安全返港要求的豪華滾裝客輪。全長165米,排水量2萬噸,額定載員2240餘人,航速18節。滾裝艙全長1100餘米,車輛載重達5500餘噸,從外觀上看,比我坐過的瓊州海峽的跨海輪渡大多啦。當然,安保措施也嚴格的多,同行騎友的小水果刀,也沒能逃過安檢小哥的“火眼金睛”,連我們的自行車座駕也享受了一把過安檢門的待遇。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作為兩輪車,準備從滾裝口登船

過完安檢開始登船,原以為我們的自行車也可以算作行李直接上船,但船上大副認為,車子雖小,也是兩輪,也得買票“滾裝”。因此只好付費50,騎自行車從船尾滾裝口登船,與眾多轎車和大貨同艙停放,只不過,車子太小,只能委屈的擠在一個角落裡。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擠在滾裝艙角落中的自行車

上午十點半,生生2輪汽笛長鳴,緩緩啟動離港,開始了我們六個多小時的跨海航程。隨著輪船航速的逐漸加快,高樓林立的大連城區漸漸變小遠去,最後消失在天際。這時,站在甲板上四處望去,大海蒼茫,除了白色的航跡,就只有上下翻飛,不斷鳴叫的海鳥陪伴著我們了。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輪渡啟航,海燕飛翔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輪船拖著長長的航跡駛向遠方

甲板上強勁的海風吹得我們渾身發冷,加之出發時的新鮮勁已過,到處海天一色的也沒什麼看頭,只好躲進船艙。無意發現客艙走廊中有一些威海和劉公島的簡介和歷史照片。原來,苦難深重的威海和劉公島,除了甲午戰敗被日軍蹂躪外,還曾被英國強租三十餘年。它們,也曾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唱到的,漂泊在外的一員。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七塊被強迫割離祖國的土地,今天,只剩下海峽那邊的臺灣還未歸來,其它的孩子都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七子之歌中飽受苦難的威海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航行,隨著輪渡的汽笛長鳴,陸地和城市輪廓已能遠遠望見。哦!要靠岸了,船艙中的人們不約而同的來到甲板上,看著偌大的輪船,在船長和水手的操作下,減速、靠岸、繫泊,直到舷梯放下。而作為自行車“司機”的我們,得和那些汽車司機一起,下到滾裝艙,去駕駛自己小巧的愛車了。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自行車騎出滾裝艙來到陸地上,我們的自行車跨海輪渡之旅就結束了。對我來說,雖有過海口汽車輪渡過海的經歷,但自行車輪渡跨越渤海卻是第一次,有必要文以記之!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騎出滾裝艙,踏上山東的土地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前方,劉公島!

從港口出來,夕陽下我們沿著乾淨整潔的濱海路向威海市區騎去,山東我們來啦!威海我們來了!

千里之行始於心——環渤海灣歷程之跨海輪渡(5)

我們的跨海航跡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