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大连港客运码头

我们的环渤海湾旅程进入第七天,辽宁段旅程结束,按照计划,将从大连南下进入山东段。但大连至山东威海隔着246公里的渤海海峡,我们只能借助现代化的轮渡乘船前往了。

第7天,辽宁大连---山东威海,轮渡里程246公里。

这天一早,我们就收拾好行装,向大连港方向骑去。清晨的大连还未完全醒来,街道上除了晨练的人,车辆与行人还不是很多。我们呼吸着清凉的空气,沿着略显空旷的街道飞整速骑行着。半个多小时后就来到了大连港客运码头。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大连港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客货运码头,也曾是中国最大的客运码头。从1902年建港之始,先后经历了沙俄、日本、苏联和自主发展的四个阶段,一百多年来,客运量增长120多倍,现在有12个专用客运泊位,大型滚装泊位7个,每天进出港三十余航班,进出港旅客最高可达两万人次,是一座以客货运、车辆滚装运输为主的多功能国际化客运站。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刚过完安检门的爱车

我们此次乘坐的跨海轮渡是生生2轮,也是我国第一艘能够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豪华滚装客轮。全长165米,排水量2万吨,额定载员2240余人,航速18节。滚装舱全长1100余米,车辆载重达5500余吨,从外观上看,比我坐过的琼州海峡的跨海轮渡大多啦。当然,安保措施也严格的多,同行骑友的小水果刀,也没能逃过安检小哥的“火眼金睛”,连我们的自行车座驾也享受了一把过安检门的待遇。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作为两轮车,准备从滚装口登船

过完安检开始登船,原以为我们的自行车也可以算作行李直接上船,但船上大副认为,车子虽小,也是两轮,也得买票“滚装”。因此只好付费50,骑自行车从船尾滚装口登船,与众多轿车和大货同舱停放,只不过,车子太小,只能委屈的挤在一个角落里。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挤在滚装舱角落中的自行车

上午十点半,生生2轮汽笛长鸣,缓缓启动离港,开始了我们六个多小时的跨海航程。随着轮船航速的逐渐加快,高楼林立的大连城区渐渐变小远去,最后消失在天际。这时,站在甲板上四处望去,大海苍茫,除了白色的航迹,就只有上下翻飞,不断鸣叫的海鸟陪伴着我们了。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轮渡启航,海燕飞翔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轮船拖着长长的航迹驶向远方

甲板上强劲的海风吹得我们浑身发冷,加之出发时的新鲜劲已过,到处海天一色的也没什么看头,只好躲进船舱。无意发现客舱走廊中有一些威海和刘公岛的简介和历史照片。原来,苦难深重的威海和刘公岛,除了甲午战败被日军蹂躏外,还曾被英国强租三十余年。它们,也曾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唱到的,漂泊在外的一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七块被强迫割离祖国的土地,今天,只剩下海峡那边的台湾还未归来,其它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七子之歌中饱受苦难的威海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航行,随着轮渡的汽笛长鸣,陆地和城市轮廓已能远远望见。哦!要靠岸了,船舱中的人们不约而同的来到甲板上,看着偌大的轮船,在船长和水手的操作下,减速、靠岸、系泊,直到舷梯放下。而作为自行车“司机”的我们,得和那些汽车司机一起,下到滚装舱,去驾驶自己小巧的爱车了。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自行车骑出滚装舱来到陆地上,我们的自行车跨海轮渡之旅就结束了。对我来说,虽有过海口汽车轮渡过海的经历,但自行车轮渡跨越渤海却是第一次,有必要文以记之!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骑出滚装舱,踏上山东的土地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前方,刘公岛!

从港口出来,夕阳下我们沿着干净整洁的滨海路向威海市区骑去,山东我们来啦!威海我们来了!

千里之行始于心——环渤海湾历程之跨海轮渡(5)

我们的跨海航迹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