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實|小紅樓

提起“小紅樓”,營口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大多數營口人只知道小紅樓當年名氣很大,紅透了關內外,至於小紅樓何時建成、何人出資、因何得名,說法始終未能統一。

歷史紀實|小紅樓

其實,從1905年至今,營口有過兩座“小紅樓”,跨度100多年,每座“小紅樓”的格局、建制大體相仿,趣事和軼聞讓老營口人津津樂道。如今,兩座“小紅樓”均已化作雲煙……

營口人的“小紅樓”情緣起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那年秋日的一天,佔據營口人心靈百餘年的第一座“小紅樓”誕生(今營口市第十四中學附近)。其實,這座樓當初並不叫“小紅樓”,它的正名為天成舞臺,修建者是營口士紳、百善堂主人王煥瀛。

王煥瀛修建“小紅樓”還有一段軼聞。1861年營口代替牛莊開港後,商貿日漸繁榮。到了清末,營口富人越來越多。賺錢之餘,他們的愛好無非是看戲、聽曲,可當時營口像點樣的戲園只有裕仙茶園一處,每有名角來營,必定爆滿,座無虛席。

王煥瀛是裕仙茶園的常客,每次看戲,必定坐在最好的位置。據說,有一次,裕仙茶園請來了河北梆子名角演出《四郎探母》,王煥瀛帶著老母和家小十多號人前往。不巧,最好的位置早被人搶了先。王煥瀛當即聲稱,要加倍把好位置買過來。夥計前去傳話,可那位佔座的也不是一般的主兒,好說歹說就是不同意。王煥瀛當即發作,對夥計一頓大罵。茶園沒辦法,只好編了個藉口把裡邊佔座的主兒請了出來。王煥瀛一看,原來是本地的父母官。

有錢的也不敢惹當官的,王煥瀛憋了一肚子火,帶著一家老小離開裕仙茶園。臨走撂下一句話:“不就是一個破戲園嘛,趕明咱自己建一個,有什麼了不起的。”

王煥瀛說到也做到了。他安排自己的盟侄李天成籌辦這件事兒。李天成模仿北京名氣大的廣和樓戲園修建,取名為天成舞臺。天成舞臺為二層小樓,坐南面北,磚木結構。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樓長55米,寬30米,高10米。舞臺為伸縮式,寬11.5米,深10米。舞臺下埋了16口唐山大缸,用以和音響共鳴。

天成舞臺的舞臺、門窗和支柱皆漆成硃紅色,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小紅樓”。據說,“小紅樓”起初只供王家親友看戲,後來對外售票,不過仍有兩個包廂供王家使用。

舊營口的繁華,也讓“小紅樓”聞名遐邇。周信芳、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曾登上過“小紅樓”的舞臺。梨園界有“營口碼頭戲難唱”之說,誰來營口演出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因此,來“小紅樓”唱戲的多是名角。

1949年春,天成舞臺被收歸國有,1952年定名為人民劇院。1957年,因無維修價值被拆除。

半個世紀的“紅樓”情緣,在營口人心中久久揮之不去。後來,市政府撥款,仿造原“小紅樓”的樣式,在馬市街(今遼河大街西段)修建了一座新劇場,這就是如今大多數營口人見過的新“小紅樓”——清華路北端的紅樓樂園。

新“小紅樓”和原“小紅樓”一樣,二層結構,古色古香,朱牆紅柱。初名營口小紅樓劇場,1959年改稱人民藝術劇場,1966年改稱人民劇場,1980年複稱人民藝術劇場。

1976年到1990年,新“小紅樓”迎來又一段輝煌的日子,市京劇團、評劇團、歌舞團、話劇團都在此演出過優秀作品,如經典劇目《紅燈記》、《小女婿》等。那時,大批觀眾排隊買票,集體乘坐大客車、拖拉機前來看戲,再現了舊營口“小紅樓”的輝煌。著名演員袁闊成、王少山等都曾在此演出。1982年,瀋陽評劇院筱俊亭、楊少樓在“小紅樓”演出《對花槍》、《楊八姐遊春》、現代戲《這樣的女人》,引來戲迷的好評如潮。

1993年8月,新“小紅樓”正式更名為紅樓樂園,內部設置錄像廳、舞廳、咖啡廳等。樓內的浮華味道越來越濃,戲劇演出卻漸行漸遠,迫使老戲迷和票友們漸漸遠離,後來逐漸衰敗,直到徹底關門歇業。不過營口人還是習慣地稱呼它為“小紅樓”。2008年,營口對西部老城區進行大面積改造時,將廢棄多年的“小紅樓”拆除。從此,歷經100多年的新舊“小紅樓”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紀實|小紅樓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