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实|小红楼

提起“小红楼”,营口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大多数营口人只知道小红楼当年名气很大,红透了关内外,至于小红楼何时建成、何人出资、因何得名,说法始终未能统一。

历史纪实|小红楼

其实,从1905年至今,营口有过两座“小红楼”,跨度100多年,每座“小红楼”的格局、建制大体相仿,趣事和轶闻让老营口人津津乐道。如今,两座“小红楼”均已化作云烟……

营口人的“小红楼”情缘起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那年秋日的一天,占据营口人心灵百余年的第一座“小红楼”诞生(今营口市第十四中学附近)。其实,这座楼当初并不叫“小红楼”,它的正名为天成舞台,修建者是营口士绅、百善堂主人王焕瀛。

王焕瀛修建“小红楼”还有一段轶闻。1861年营口代替牛庄开港后,商贸日渐繁荣。到了清末,营口富人越来越多。赚钱之余,他们的爱好无非是看戏、听曲,可当时营口像点样的戏园只有裕仙茶园一处,每有名角来营,必定爆满,座无虚席。

王焕瀛是裕仙茶园的常客,每次看戏,必定坐在最好的位置。据说,有一次,裕仙茶园请来了河北梆子名角演出《四郎探母》,王焕瀛带着老母和家小十多号人前往。不巧,最好的位置早被人抢了先。王焕瀛当即声称,要加倍把好位置买过来。伙计前去传话,可那位占座的也不是一般的主儿,好说歹说就是不同意。王焕瀛当即发作,对伙计一顿大骂。茶园没办法,只好编了个借口把里边占座的主儿请了出来。王焕瀛一看,原来是本地的父母官。

有钱的也不敢惹当官的,王焕瀛憋了一肚子火,带着一家老小离开裕仙茶园。临走撂下一句话:“不就是一个破戏园嘛,赶明咱自己建一个,有什么了不起的。”

王焕瀛说到也做到了。他安排自己的盟侄李天成筹办这件事儿。李天成模仿北京名气大的广和楼戏园修建,取名为天成舞台。天成舞台为二层小楼,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楼长55米,宽30米,高10米。舞台为伸缩式,宽11.5米,深10米。舞台下埋了16口唐山大缸,用以和音响共鸣。

天成舞台的舞台、门窗和支柱皆漆成朱红色,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小红楼”。据说,“小红楼”起初只供王家亲友看戏,后来对外售票,不过仍有两个包厢供王家使用。

旧营口的繁华,也让“小红楼”闻名遐迩。周信芳、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曾登上过“小红楼”的舞台。梨园界有“营口码头戏难唱”之说,谁来营口演出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因此,来“小红楼”唱戏的多是名角。

1949年春,天成舞台被收归国有,1952年定名为人民剧院。1957年,因无维修价值被拆除。

半个世纪的“红楼”情缘,在营口人心中久久挥之不去。后来,市政府拨款,仿造原“小红楼”的样式,在马市街(今辽河大街西段)修建了一座新剧场,这就是如今大多数营口人见过的新“小红楼”——清华路北端的红楼乐园。

新“小红楼”和原“小红楼”一样,二层结构,古色古香,朱墙红柱。初名营口小红楼剧场,1959年改称人民艺术剧场,1966年改称人民剧场,1980年复称人民艺术剧场。

1976年到1990年,新“小红楼”迎来又一段辉煌的日子,市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话剧团都在此演出过优秀作品,如经典剧目《红灯记》、《小女婿》等。那时,大批观众排队买票,集体乘坐大客车、拖拉机前来看戏,再现了旧营口“小红楼”的辉煌。著名演员袁阔成、王少山等都曾在此演出。1982年,沈阳评剧院筱俊亭、杨少楼在“小红楼”演出《对花枪》、《杨八姐游春》、现代戏《这样的女人》,引来戏迷的好评如潮。

1993年8月,新“小红楼”正式更名为红楼乐园,内部设置录像厅、舞厅、咖啡厅等。楼内的浮华味道越来越浓,戏剧演出却渐行渐远,迫使老戏迷和票友们渐渐远离,后来逐渐衰败,直到彻底关门歇业。不过营口人还是习惯地称呼它为“小红楼”。2008年,营口对西部老城区进行大面积改造时,将废弃多年的“小红楼”拆除。从此,历经100多年的新旧“小红楼”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纪实|小红楼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