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王朝重文科不重理科?

萌動的歷史i


讓我來試著回答這一問題!

首先,文理科的劃分只是近現代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的“一家獨大”或“一枝獨秀”,從知識系統裡獨立出去的結果,也只一百多年的歷史。說歷代王朝,不重視理科似有些牽強。我國辛亥革命以後的學制,廢科舉與國際接軌沿用下來。此後我國一直最重視科技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交叉綜合趨勢越來越明顯,文理科之間有弱化或文理雙修的可能,比如右腦革命、協同教育的提出,就是這種趨勢。

中國古代人的知識解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屬於很幸運、很優秀的一種,華夏易道文明很系統全面,天文、曆法、星象,道醫卜蓍、三教九流,只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分,沒有文理科之分,但並不影響對自然宇宙的研究。歷代統治者只有出於,是否利於其統治的對各家學說的靠量、利用或壓制,沒有專門針對數理科技的打擊壓制。但客觀上確實導致墨家等學派學術的凋敝、消失。關鍵是在文明發展上,我們一直沒有一個對等的“對手”迫使我們虛心鑽研科技,有的只是比我們更落後的蠻族的入侵!長期的文官治理體系疏於對技術的改進,甚至輕視“奇技淫巧”,是近代中國文化的特徵,直到西方列強的殖民掠奪。

近代西方科學是在對抗神學專制下“畸變”的產物,不是人類認知必然的“自然結果”!也就是說,在歷經近千年的中世紀的西方人,一經接觸阿拉伯、中印文明後,用這些世界先進文化武裝自己,在反對神權專制統治的鬥爭中大獲全勝,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一個“利器”——科學!

因此,我們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智慧的民族,知道科學是個好東西,善加利用可以“為我所用”!我不希望用這個問題又毫無意義的咒罵古人,那樣無補於事。應該做有出息的中國人,也是為華夏文明爭話語權!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族長神洲大地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最重視的當然是統治的穩定性,而不是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古代文學或者說儒學,被歷朝歷代皇帝們改頭換面後,完全成了駕馭百姓的工具,並全心全意的為統治階級服務。

而理科呢?看看西方社會就知道,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了就會轉向精神需求與社會權利需求,就會要求社會變革。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英國和法國革命都是這麼來的。

所以,不到迫不得已,歷代王朝並不會主動積極的發展科技的,他更願意的是國家的穩定,甚至可以說是一成不變。


漁樵侃史


寂莫的農民

好像之前有如果獨尊的是墨家,那麼會有什麼變化,的問題,其實吧歷史的進程經常會受到重要人物的影響,而且也需要看供給和需求,古代王朝最需要什麼,是先進的技術嗎,不,他們最需要的是更有效的駕馭人心,控制思想,穩固統治,在此之上提高生產力,所以文史類更有市場,


茅廬書生

其實,隋朝以前,文武是沒有具體的劃分的。唐朝時期,武將地位較高,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藩鎮割據,以及後來的五代十國的戰亂。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以後,就開始重視文人。


簾外人初靜

因為理科用武之地沒有文科大,和科技不夠發達也有關係。文科被政治更加需要,對於人民的教化等更有幫助。還有很多種種原因,不是不重視,是兩者各有其職,隨著社會和科技還有很多形勢的不同兩者被需要的情況隨之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