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莎士比亞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上一期《朗讀者》談及了一個沉重的話題——生命,請到了曾經在生死的邊緣徘徊過的胡歌。這些年,胡歌鮮少上綜藝節目,而這一次卻破例參加《朗讀者》,或許“生命”二字,真的是隻有經歷過生死的人,才能明白這其中的意義。

節目中胡歌朗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他想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在迷霧中砥礪前行的人們。

2006年,這是胡歌事業巔峰的一年,也是胡歌命運最黑暗的一年。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而如今年距離2006年已經過了12年,一個輪迴的時間並磨不平胡歌當年心理所承受的創傷。

在《朗讀者》採訪中

胡歌再次回憶當年車禍事件

他說:我會思考那件事情帶給我了什麼,我覺得,我能夠活下來,或許是因為有一些事情要做。

他說: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讓我真正的站立。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可能當他試圖用雲淡風輕的口吻,去描繪生命中經歷過的最沉重的事情,大概就是真的放下了吧。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胡歌的生活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在胡歌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達到了另一種巔峰。

07年

胡歌復出

多年以來,胡歌以張勉的名義捐贈的希望小學多達30多所,他用自己的行動,去默默償還,自己永遠無法對那個女孩說出的那句“謝謝”。

13年

胡歌出演話劇《如夢之夢》

正是這場話劇,也成了他演藝事業的轉折點。

15年

《琅琊榜》開拍

導演因為看了《如夢之夢》欽點胡歌主演梅長蘇一角。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每次提起《琅琊榜》,大家都會把梅長蘇和胡歌的經歷相結合,特別是那句“我既然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地活著”,簡直就是胡歌的真實寫照。

17年

12月19日《如夢之夢》5週年紀念

活動現場,胡歌跪地為89歲的奶奶寫下祝福“早日康復”;為抑鬱症患者寫下“人生是一場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以此來鼓勵患者走出陰影。

17年

12月31日胡歌微博回覆患白血病女孩微博私信

贈予《如夢之夢》話劇票,以此圓患病女孩一個夢。

他沒有偶像包袱,他懂得疾苦眾生、人人平等,更知道生命的珍貴。

胡歌的平易近人,重情重義,讓他不僅收穫了一路的友情,並且讓他在這個互聯網透明的時代,很少有負面新聞,更無法讓人討厭。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這12年,胡歌從車禍、人生低谷、再到涅槃重生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或許在胡歌身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胡歌用自己的經歷向我們證明,沒有什麼事情是打敗不了的,生命彌足珍貴,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的價值,有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在當今社會,逐漸有太多的自殘、自殺、甚至是施暴,可是在施行這些事情前,為什麼不問問自己,每個人都只有一條命,沒了就真的沒了,真的不會後悔嗎?每個人身邊都有自己愛和愛自己的人,那麼為什麼不多考慮一下身邊人,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不應該用生命來逃避。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正在努力的和死神、疾病做著無休止的鬥爭,他們都沒有放棄,而我們更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珍愛小動物的生命,不要讓“象王”薩陶(Satao)的悲劇出現再次我們的視野裡面了。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如此厚重,無論我們怎樣全力以赴都不為過,因為我們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生命就像一簇小小的火焰,在與不同的意志、境遇碰撞後,會迸發出炙熱的力量。那股力量是曾孝濂的提筆半生,是王石的永遠年少,是胡歌的破後而立,是黃泓翔的以命止殺,是阿乙的以命搏文。人生如寄,卻有著無限可能!房子車子和票子都只是身外之物,好好活著,認真地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12年後胡歌首談車禍:詮釋生命的意義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