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獵獲的一副熊膽,窺見人性之貪婪!

從乾隆獵獲的一副熊膽,窺見人性之貪婪!

從乾隆獵獲的一副熊膽,窺見人性之貪婪!

在中外聞名的中國故宮博物院展覽著一張巨型的熊皮,並且特別說明是乾隆所獲。面對生前如此恐怖的龐然大物,沒有先進的火器,恐怕乾隆也無能為力、驚慌失措。他曾諭令宮廷畫家郎世寧等人繪製巡狩系列作品,其中有一幅圖,畫中三十餘歲的乾隆在田野與黑熊相遇,畫師為了表現皇帝的勇猛剽悍,不但繪他獨自與熊對峙,僅備弓箭,毫無懼色,而且將本是強大的黑熊描畫得怯弱膽小,畏縮在樹後的緊張神態,烘托出乾隆履險如夷的帝王風範。不知是否確有其事,但每次面對危險,乾隆大概都會想起爺爺康熙曾對他發出的讚歎:“是命貴重,福將過餘。”(你的命太好了,福氣遠遠比我多啊!)這麼辛苦獵殺一頭熊,目的當然不僅是為了炫耀武力,獲得熊皮、熊肉、熊掌這類珍寶了。

熊掌固然令人垂涎三尺,連亞聖孟子都不能抗拒;然而口福可以不嘗,疾病則不可以不醫。千百年來,熊膽才是中國人的摯愛。

熊膽入藥

從乾隆獵獲的一副熊膽,窺見人性之貪婪!

獵熊季節大多選擇冬季,此時熊膘肥體壯,體內儲存了相當多的營養物質;先殺死熊後,剖腹取膽,剝去外表的油脂,再用木板夾扁,之後掛於通風處陰乾,亦可放在石灰缸中自然乾燥。

能夠出售的熊膽大致如下模樣:光澤鮮亮是上品必不可少的條件,至於顏色,可多種多樣,據醫書記載,金黃透亮如琥珀,質鬆脆,味苦而回甜者,稱“金膽”或“銅膽”,此類多為佳品;黑色、質堅而脆或呈稠膏狀者,稱“墨膽”或“鐵膽”;黃綠色、光亮較差、質亦較脆者,稱“菜花膽”。佳品一般氣微清香或微腥,入口即化,味極苦,但清涼而不黏牙。

熊膽在中醫藥方面的地位是在唐朝才開始逐漸確立下來的,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且深入民心,難以撼動。在此之前,熊膽往往只是以其苦澀甘涼的口感引起民眾的注意。不知道當年那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他嘗的是豬膽還是熊膽?筆者以為熊膽似乎比豬膽更苦澀,而熊比豬更為珍貴難獲,更何況古人認為膽主決斷,相信以形補形,做為一代有為的君主,立志報仇雪恥,含著一顆來自威猛大熊身上的器官,總比含一顆豬膽更偉大吧?

唐代大臣柳公綽之子柳仲郢,除了有政績之外,學術也了得。他少年時勤讀經史,尤對《史記》、《漢書》以及魏、晉、南北朝史做過深入研究,不僅熟讀,且能手抄。其學術成果得到一代宗師韓愈的讚許。這成就得來不易啊!據《新唐書‧柳仲郢傳》記載:“其母曾和熊膽丸,使夜咀嚥,以苦志提神。”為了讓兒子取得良好的學習狀態,柳母韓氏以熊膽製成藥丸,利用苦澀清涼之味助他夜讀。這是賢母教子的典範,堪比孟母三遷。

自宋以降,熊膽的功效愈來愈神乎其神,主要包括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生肌美顏、消腫止痛等。南宋周密甚至在《齊東野語‧經驗方》說:“熊膽善闢塵。試之之法:淨一器,塵冪其上,投膽一粒許,則凝塵豁然而開。以之治目障翳,極驗。”他首先把熊膽當成古代吸塵機,繼而又附會到眼科疾病上,功效如何,後人自有評論。

概括來說,中醫認為熊膽清熱、鎮痙、明目、殺蟲,治熱黃、暑瀉、小兒驚痼、疳疾、蛔蟲痛、目翳、喉痺、鼻蝕、疔痔惡瘡,而且有《唐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佐證。在中醫的理論系統裡,有他們的一套道理。不過,綜合古代的方劑來看,熊膽入藥,往往不是讓病患單獨服用了事,還需要配合其他藥材,聯合各藥之長,製成湯劑或丸子,方能起效,而麝香就是熊膽經常配合的“搭檔”。

不是所有熊類都富含此物,例如南亞的懶熊只含一%,南美的眼鏡熊含六%,馬來熊含八%。有一種囓齒類動物–南美洲海狸鼠,其膽汁酸也含有很高的熊去氧膽酸,高達三七%。相反,有幾種熊科動物的膽汁酸中的熊去氧膽酸含量很低,以上資料見於相關的生物學研究報導。

從乾隆獵獲的一副熊膽,窺見人性之貪婪!

人之妄

可惜,科技的進步未能終結熊類的厄運。有的地方依然存在盜獵的現象,如同為了獲得虎骨一樣,最大的目標也是熊身上的器官—熊膽、熊掌等,熊繼續被剖腹、砍掌、剝皮。近些年,又有些地方興起“人道”的活熊取膽鬧劇:在養殖熊農場,飼養人會從體外插管到其腹部抽取熊膽汁。

從乾隆獵獲的一副熊膽,窺見人性之貪婪!

為了便於操作和反覆多次,農場通常將可憐的熊固定在狹小的籠子內,金屬鉗鎖,動彈不得。熊的一生就在監禁與抽膽汁的痛苦酷刑中度過。淒厲的哭嚎漫山遍野,有良知者聽之,黯然神傷,心驚肉跳。

如同養鵝者為取得可口的法式鵝肝,故意強迫鵝大量吞下難啃的玉米,致使嚴重畸形的脂肪肝形成,活熊取膽的殘忍性、野蠻性、非人道性亦是罄竹難書!這些熊因如此虐待,早已精神渙散、形如枯槁,有的甚至由於傷口人為不愈,繼而發生癌症。這樣不健康的熊製造出不健康的膽汁,難道可以挽救那些不健康的人嗎?就文明程度而言,今人較之古人,又有何進步之處?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對物質享受很不以為然,也不迷信熊膽的神效。為了減少百姓頭上的苛捐雜稅,他嚴禁地方向中央大量進貢,其中就包括聞名遐邇的“華州麝香、羚羊角、熊膽”。儘管他的思想沒有上升到讓動物享有同等尊嚴的高度,但其政策客觀上既讓百姓受惠,也使得許多森林、原野的生靈免遭屠戮,善莫大焉。在這位政治家不到四年的統治下,後周霸業逐漸夯實,為日後北宋的建立和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郭威也榮膺“英偉之量”、“勤儉之美”的歷史評價。

宋朝北方的大遼曾經雄極一時,然而後來出了個遼穆宗耶律璟。除了沉迷狩獵,經常酗酒,耶律璟亦嗜殺,經常親手殺人,左右稍有不順,即遭手刃。比起殺熊取膽的行為,他的行徑更是駭人聽聞。據說他殺人是聽信了女巫的話—取人膽製造延年益壽的仙藥。《遼史》載:“初,女巫蕭古上延年藥方,當用男子膽和之。不數年,殺人甚多。”後來,不甘心坐以待斃的近侍聯合廚子,趁耶律璟“歡飲方醉”之時將其殺死。一代天子落得可恥可悲的下場。此時的大遼,鼎盛已過,開始慢慢走向衰落。

一副膽囊,真可窺見人性種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