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香蕉:世居嶺南的“世界之果”

汪鶴年

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香蕉是嶺南地區最有特色的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為暢銷的果品之一,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按當代人的分類方法,我國栽培的香蕉主要有兩大品類,一是華南地區廣為栽種的香蕉,一是分佈於廣東、雲南和臺灣等地的粉芭蕉。至於芭蕉,儘管與香蕉、粉芭蕉同屬於芭蕉科,且均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但由於芭蕉果肉多子,故不堪食用,一般作為觀賞植物。而香蕉與粉芭蕉由於果肉中無子,又香甜可口,故而一直是人們喜愛的生食果品。但在古代,人們卻習將香蕉、粉芭蕉稱作甘蕉,並常與芭蕉混為一談,通稱為芭蕉,或叫芭苴,一般簡稱為蕉。

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就將蕉類植物通稱為芭蕉,並籠統地對其外形特徵和生長習性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草之大者曰芭蕉。雖復扶疏若樹株,而莖幹虛軟,苞裹重皮,皮之中無所謂膚也,即有微心,亦柔軟不堅,蓋得草之質為多,故吾以屬於草。其大者兼圍,高二丈餘。葉長丈,廣尺至二三尺,中分如幅帛有雙角。其葉必三,三開則三落,落不至地,但懸掛莖間,幹之可以作書。陸佃雲;‘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巴是也。花出於心,每一心輒抽一莖作花。聞雷而拆,拆者如倒垂菡萏。層層作卷瓣,瓣中無蕊,悉是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每一花開,必三四月乃闔。一花闔成十餘子,十花則成百餘子。大小各為房,隨花而長,長至五六寸許,先後相次,兩兩相抱。其子不俱生,花不俱落,終年花實相代謝,雖歷歲寒不凋,此其為異也。……蕉之可愛在葉。盛夏時,高舒垂蔭,風動則小扇大旗,盪漾翻空,清涼失暑,其色映空皆綠。”該書還將蕉類植物分作三類:即果香味甜、具有食用價值的果用蕉;花而不實、僅供觀賞的觀賞蕉以及假莖纖維具有紡織價值的布蕉。

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我國是香蕉的原產地之一,其最早的名稱叫作甘蕉。據《南方草木狀》所引《三輔黃圖》載:“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其中有甘蕉十二本。可見,早在兩千年多前,香蕉一類植物就已為嶺南百姓所種植,並一度被漢武帝移植到京都長安。

但性喜溫溼的香蕉畢竟不適宜於在北方生長,漢武帝的香蕉北植並未能取得成功。故而,南蕉北獻仍成為一些南疆大臣貢奉天子或結好權貴的重要手段。據《三國志·吳志·土燮傳》載,漢獻帝時,曾任交趾太守的士燮為結好江東豪強孫權,每年都遣使前往吳地,專程送上香蕉、椰子、龍眼等南國異果,以示敬奉之意。

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從晉人嵇含《南方草木狀》的記載來看,當時嶺南地區蕉類植物的栽培已很普遍,而且大多是具有食用價值的果用蕉,其品種有羊角蕉、牛乳蕉等多種:“甘蕉,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餘,葉長一丈或七八尺,廣尺餘、二尺許。花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著莖末,百餘子,大名為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根如芋魁,大者如車轂。實隨華,每華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一名芭蕉,或曰芭苴。剝其子,上皮色黃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療飢。此有三種:子大如拇指,長而銳,有類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名牛乳蕉,味微減羊角;一種大如藕,子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此書不僅較詳細地介紹了蕉類植物的基本形態、生長習性、食用價值以及品種優劣等情況,還對其假莖纖維所具有的紡織價值進行了說明:“其莖解散如絲,以灰練之,可紡績為絺綌,謂之蕉葛,雖脆而好黃白,不如葛赤色也,交廣俱有之。”

這種用布蕉的纖維紡制的布叫作蕉布,據《後漢書·王符傳》注引沈懷遠《南越志》介紹:“蕉布之品有三,有蕉布,有竹子布,又有葛焉。”用蕉布製成的衣服則被人們稱之為蕉衣,晚唐詩人皮日休《臨頓為吳中偏勝之地陸魯望居之因成五言十首奉題屋壁》之五中就有“僧雖與筒簟,人不典蕉衣”的慨嘆之作。

蕉類植物除了以上提到的果可生食,根可療飢,莖可織布外,其根、莖、葉、花、子乃至其莖中的液汁,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唐代的《食療本草》、宋代的《日華子本草》、明代的《滇南本草》等醫籍就記載了許多與蕉有關的醫療驗方。

由於蕉類作物一身是寶,我國南方地區一直將其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廣泛種植,著力培育。經歷代民間園藝師的辛勤培植,蕉類植物的品種在宋代又有所增加,如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中提到的雞蕉和芽蕉就是前代未見的品種:“雞蕉則甚小,亦四季實。芽蕉小如雞蕉,尤香嫩甘美,南人珍之,非他蕉比,秋初方實。”一種為四季結果之蕉,一種為初秋上市之蕉,這種打破季節常規的新品種,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被培育出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在食用方法上,宋代的嶺南人亦別出機杼,將不便長期保藏的芭蕉製成芭蕉幹,從而大大地延長了芭蕉的保藏時間。對其具體制作方法,《嶺外代答》是這樣介紹的:“以梅汁漬,暴幹,按扁,所云芭蕉幹是也。”

南宋《淳熙三山志》亦有“極香美為牙蕉,曝幹可以寄遠”的記載。

連香蕉根都曾被人們製作成美食。明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所載用糯蕉根製作的小吃就很有創意:“蕉有二種,根粘者為糯蕉,可食。取根,切作手大片子,灰汁煮令熟,去灰汁,又以清水煮,易以二次,令灰味盡。取壓幹,以鹽,醬,大、小茴香,花、胡椒,乾薑,熟油,研拌蕉根,入缸缽中,醃一二日,取出少焙,略敲令軟。食之,全似肥肉。”

明顧岕《海槎餘錄》則對兩種粉芭蕉的優劣,作過這樣的比較:“芭蕉常年開花結實,有二種,一曰板蕉,大而味淡;一曰佛手蕉,小而甜,俗呼為蕉子。”

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蕉類家族在清代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如清人的《廣東新語》就提供了大量的有關資料。當時,除布蕉外,觀賞蕉中最具魅力的是蓮花蕉、美人蕉和“可插瓶中”的膽瓶蕉;果用蕉中,則有香牙蕉、牛乳蕉、鼓槌蕉、板蕉、佛手蕉等品目,其中,尤以“子長六七寸,小而皮薄味甜”的佛手蕉和“美若龍之乳,不可多得”,號稱“龍奶”的香牙蕉最受青睞。此一時期,香蕉的種植技術亦有了長足的進步,民間不僅形成了“衣蕉宜瘠,食蕉宜肥。肥宜蕉子,瘠宜蕉絲”等一類俗諺,而且摸索出了以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為目的的香蕉、白蔗輪作法以及香蕉與蜜桔、羊蕷等間植的間作法。香蕉的食用價值亦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如“其根以蔬,實以餱糧餅餌”,“嬰兒乳少,輒熟蕉子飼之。又以浸酒,味甚美。而蕉心嫩白者以為菹”等記述,就說明了這一點。

臺灣的香蕉品種亦有多種。乾隆年間黃叔璥所寫《臺海使槎錄》對臺灣所產香蕉就有這樣的記載:“蕉有芭蕉、金蕉。芭蕉不結子;金蕉花如蓮,色紫不鮮,每花結子一梳,名蕉果。凡蕉果一枝五、六層,每層數十枚排比而生,剖食味亦甘。”

世居嶺南地區的香蕉,為何被人們譽之為“世界之果”

至今,香蕉產地的果農們仍喜歡用香蕉製作糕餅,用蕉根、蕉心製作的菜蔬也每見於人們的餐桌。人們還用香蕉加工成香蕉脆片、香蕉粉、香蕉泥、香蕉果醬、香蕉軟糖和香蕉汁等食品。至於酒席上常見的拔絲香蕉的吃法更令人耳目一新:將砂糖熬成糊狀,裹在新鮮的香蕉果肉上,這樣吃起來外焦內軟,格外甜香適口,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呢!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