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素菜:绿色药膳

汪鹤年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素菜是相对肉食而言的菜品,它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烹饪手法各异,在素食体系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它通常指采用蔬菜、豆制品、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品等植物性原料,且用植物油烹制的菜肴。

素菜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从养生的角度,我国历代的本草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食医心鉴》、《本草纲目》等书中,都充分肯定了用植物性原料制作菜品的食疗作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如苏东坡、陆游等对素菜也相当推崇,甚至宣称:“素菜之美,尤居肉食之上。”清代李渔《闲情偶记》对此论更有过如此发挥:“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志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

现代营养学也表明,素菜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除了其营养丰富多样外,还具有降低胆固醇,清除胆盐,减少血脂,净化血液、防止便秘等作用。从一定意义上看,素食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药膳。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我国传统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且大多禁用蛋类;供帝王享用的宫廷素菜,则追求用料的奇珍、烹调技法的考究、外形的美观;民间素菜则以用料广泛,味美经济而见长。

关于素食、素菜的起源,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与佛教传入有关,又有人认为其起源于史前社会,古已有之。

其实,素食、素菜也应属于我们原有的国粹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斋戒习俗,在我国至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礼记·表记》中便有“齐(斋)戒以事鬼神”的记载。当时的礼教规定,在祭祀神灵或先人前,必须斋戒。所谓斋戒,就是除了沐浴、更衣、独寝外,还得戒酒并素食。按《仪礼·丧服》的规定是:办完父母丧事后,要“舍外寝,始食菜果,饭素食”。这里的“素食”,是指一般的饭食,而“菜果”便是我们所说的素菜。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为斋戒而专门准备的素菜,便为人们所习用。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汉晋以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较快发展,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仁德”相互融合,促成了“吃素”理论的逐步形成,从而使素食之风更盛。

“吃素”理论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梁武帝萧衍。这位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不仅在晚年笃信佛教,还亲自写了一篇《断酒肉文》,表达了力主戒荤的决心:“若出家人犹嗜饮酒、啖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不及”;“出家人若饮酒啖肉,使人轻贱佛法”。实质上是明令僧侣不准茹荤喝酒。接着,梁武帝又令僧众展开荤素之辩,最终以皇权强制寺院禁断了酒肉。于是“寺院素菜”应运而生,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民间的素食主义者亦不乏其人。《南史·顾宪之传》载,顾宪之临终前特地告诫其子:“朔望祥忌,可权安小床,暂施几席。唯下素馔,勿用牲牢。”意思是要求儿子,自己每年的忌日时只需摆些素馔供奉即可。尽管顾宪之是从清廉守家的角度考虑,但他对素食的情有独钟却又昭然在目。

正是这种风行的素食理念和需求,使素菜的制作也渐渐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便专列了“素菜”一章,介绍了10种素菜的做法。其原料有葱、韭、葵、胡芹、瓠、冬瓜、越瓜、薤、菘菜、芜菁、紫菜、蘑菇和豉等,其烹饪手法则有煮、蒸、煎、焖等。如“油豉”的制法就是:“豉三合,油一升,酢五升,姜、橘皮、葱、胡芹、盐,合和,蒸。蒸熟,更以油五升,就气上洒之。讫,即合甑覆泻瓮中。”简单地说,就是将豆豉同油、盐、醋等作料拌匀,蒸熟,并趁热洒上油,然后倒进瓮里存放起来,随时取用。足见,一些素菜已成为人们常备的菜品。

吃素风尚的流行与素菜流派的形成

唐宋时期,由于一些文人的提倡,吃素食蔬的风尚更为风行。宋代诗人黄庭坚为一幅蔬菜画的题词便如此写道:“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使吾民有此色。”朱熹甚至将其提高到“吃菜根百事可作”的高度。

当然,与鱼肉相比,素菜的味道毕竟要逊色不少。因此,为能将素菜吃出别样的味道来,人们便想着法子吃。唐人所吃的蒸葫芦、烤茄子,便是变着法儿吃的范例。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唐卢言《卢氏杂说》载,唐宪宗时曾受封为荥阳郡公的郑余庆就曾用“粟米饭一盂,烂蒸葫芦一枚”招待过他的客人。《酉阳杂俎》中还说,烤茄子已成为当时一些寺院中的新鲜吃法:“僧人多炙之,甚美。”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到了宋代,素菜已开始成为民间一种相对独立的菜肴体系。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就集中记述了当时他认为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其中有一半为素菜:如将豆腐条切后淡煮,蘸以五味的“啜菽”;将山药炊熟,片切,再渍以生蜜的“玉延”;将泡菜同椒姜和之的“银齑”;用笋为原料,或羹或菹的“玉版”等,就是各有特色的素菜佳品。

林洪《山家清供》也记有30多种素菜名馔。其中有用芹菜作成的“碧涧羹”,用葫芦蒸制的“素蒸鸭”,用酱醋拌食的“柳叶韭”,用豆腐和酱同煮的“东坡豆腐”,用鲜蕈与酒同煮的“酒煮玉蕈”,用莴苣加料凉拌的“脆琅玕”,用白扁豆烂煮而成的“当团参”,等等。这里,我们仅看看用葫芦与面筋为原料的“假煎肉”的制法,便可见其烹饪技法之一斑:“瓠与麸薄切,各和以料煎。麸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葱、椒、油、酒共炒。”

据《都城纪胜》载,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专营素食的“素食店”,售卖素签、头羹、面食等,并为客人提供专门的服务——“凡麸、笋、乳蕈饮食,充斋素筵会之备”。稍后的《梦粱录》中记述的南宋都城临安市井上常卖的素食竟有上百种,其中素菜占有相当的比重。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在“素食”一节中记载了21种素菜的制作方法。从其常用的食材看,主要有面筋、粉皮、魔芋、山药、乳团、蘑菇、木耳、笋、蕈、莲肉等。仅“玉叶羹”所用食材就有乳团、豆粉、蘑菇、天花、木耳、山药、笋、糟姜等八种:“每十分。乳团二个,薄批,方胜切,入豆粉拌;煮熟蘑菇丝四两,天花、桑莪各二两;山药半熟,去皮,甲叶切,四两。笋,甲叶切,四两。糟姜,片切,三两。碗内间装,烫过,热汁浇。”

元代的倪瓒也主张以素食为主,他最钟爱的是笋、蕈、莼、白菜、野蔬等。特别是笋,他认为其鲜美在肉味之上。其《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所载的一种“醋笋”便吃出了素菜的新意:“用笋汁,入白梅、糖霜或白沙糖、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和合味。入笋淹少时,冷啖。不可留久。”

元明之际的文人韩奕,也是一位精于饮馔的士大夫。他写了一本《易牙遗意》的饮食著作,主要反映了江浙一带文人的饮食趣味。书共中也记录了许多以素菜为主的菜肴,如麸鲊、煎麸、暴虀、三和菜等。

明清两代,素菜的发展尤为迅速。尤其是在清代,素食已形成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流派,风格各不相同。当时的清宫御厨已可制作200多种美味素菜。民间素菜除在少数家庭中制作外,各地都辟有素菜馆,专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素菜。至于寺院素菜,更声名鹊起,一些寺院竟因擅长制作素食而名闻遐迩。《清稗类钞》就说:“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其中,烟霞洞之席价最昂贵,“最上者需银币五十圆”。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仅清袁枚《随园食单》中就记载了几十种素菜的制作方法,用料有豆腐、羊肚菜、珍珠菜、山药、韭、芹菜、豆芽、茭白、台菜、白菜、黄芽菜、菠菜、蘑菇、面筋、茄、苋、笋等四十多种。而且,烹饪方法种种色色:

炒着吃的“庆元豆腐”:“将豆豉一茶杯,水泡烂,入豆腐同炒起锅。”

煎着吃的“素烧鹅”:“煮烂山药,切寸为段,腐皮包,入油煎之,加秋油、酒、糖、瓜、姜,以色红为度。”

煮着吃的“菠菜”:“菠菜肥嫩,加酱水、豆腐煮之。”

泡着吃的“松菌”:“松菌加口蘑菇炒最佳。或单用秋油泡食。”

煨着吃的“芋煨白菜”:“芋煨极烂,入白菜心,烹之,加酱水调和,家常菜之最佳者。”

凉拌着吃的“马兰”:“马兰头菜,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

烤着吃的“笋脯”:“笋脯出处最多,以家园所烘为第一。取鲜笋加盐煮熟,上篮烘之。须昼夜环看,稍火不旺则溲矣。”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书中对寺院素菜的介绍,尤其引人注目:

煨木耳、香蕈:扬州定慧庵僧,能将木耳煨二分厚,香草煨三分厚。先取蘑菇熬计为卤。

牛首腐干:豆腐干以牛首僧制者为佳。但山下卖此物者有七家,惟晓堂和尚家所制方妙。

作为素菜的粉丝,你喜欢哪些素菜呢?想不想学学古人的烹饪技巧?

我国素菜发展到今天,品种已达8000多种。人们按其制作方法,大体上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卷货类:用油皮包馅卷紧,以淀粉勾芡,再烧制而成,如素鸡、素酱肉、素肘子、素火腿等;二是卤货类,以面筋、香菇为主料,烧制而成,如素什锦、香菇面筋、酸辣片等;三是炸货类,系过油煎炸而成,如素虾、香醇鱼、小松肉等。近年来,人们在制作素菜时,更加强调食材的新鲜时尚,因而时令蔬菜及魔芋制品等时鲜食材成为首选。在烹饪手法上,亦多以清炒为主,以便更多地保留食材原味;当然,也不乏蒸、煮、炸等其他手法。由于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花色繁多,清雅素净,故而,色、香、味、形俱佳的中国素菜不知倾倒了中外多少食客。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