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竹荪:摇曳

竹林的“雪裙仙子”

汪鹤年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夏秋之交,一场雨水过后,大山深处那碧色摇曳,绿荫婆娑的竹林里,一丛丛体态优雅,如着短裙的竹荪,恰似一群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妙龄少女在翩翩起舞。悄然走近它,其身上散发出的特有的诱人香气,更逗人生发出许多遐想。无怪乎人们会送给它“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穿裙子的少女”等种种雅称。

竹荪的得名,始见于清薛宝辰的《素食说略》。据说与其香味有关:因其菌裙完全张开时,会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干制以后仍暗香不绝,人们因取“竹林香草”之意,命名为“竹荪”,有人干脆名之为“香草”。《食疗本草》又叫它竹蓐,《本草拾遗》则谓为竹肉,明王穉登《荆溪疏》名为竹茹,明高濂《野蔬品》称为竹菇,清薛宝辰《素食说略》又叫它竹松,《本草纲目》则称之为竹菰、竹蕈。对其竹蓐、竹肉之得名,《本草纲目》有过这样的诠释:“草更生曰‘蓐’,得溽湿之气而成也。陈藏器《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因多寄生于腐竹根上,与竹有着不解之缘,其别名自大多与竹有关,如竹笙、竹菌、竹参、竹芝、竹萼、竹仙、竹签、竹姑娘、竹笋菌、竹鸡蛋,等等。又因其会从菌柄顶端垂下一围与众不同的网状裙,酷似轻罩的面纱,故又有网纱菇、网纱菌、面纱菌等别称。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竹荪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其中以云南昭通和贵州织金最为著名。竹荪在我国大约有十余种,可供食用的主要是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两种。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

竹荪是一种色彩艳丽、具有菌裙的大型野生食用菌,属鬼笔科、竹荪属隐花真菌类植物。其头部是浓绿色的帽状菌盖,中部是雪白的圆柱形或近纺锤形菌柄,下部为白色或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并在呈钟形的菌盖下面围着一圈细致洁白,下垂如裙的球网状白色菌幕,整个菌体显得优雅文静,俏丽逼人。

竹荪多寄生在深山老林的腐竹根上,也能在枫香、光皮桦等多种阔叶林内生长,在杉木上也偶有发现。每年夏秋之间偶露峥嵘,叫人难觅芳踪,且寿命极短,大多在早晨8~10点钟开始伸长开裙,昙花一现便很快萎缩。两三天内即须采收,否则就会腐烂消失。采回后,须切除盖头,除掉微臭,晾晒或烘干,用竹丝牵连成串,悬室内干燥处,避免受潮。因其产量极少,且不易采集,故价等黄金。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竹荪香味浓郁,脆嫩爽口,滋味鲜美,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皇家食品而出现在宫廷的餐桌上,素有“竹参”之称,又有“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草菌奇珍”、“菌中皇后”等美誉。

竹荪不仅珍稀味美,营养也十分丰富,是一种难得的食疗、保健食品。据测定,干竹荪中含粗蛋白、纯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菌糖、粗纤维、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钾、镁、铁等矿物质,并富含19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2%,高于鸡肉和大豆,所以竹荪堪与鸡肉媲美。因此,竹荪在我国古代享有“竹鸡”之誉。又因其具有滋补强壮、益气补脑、宁神健体、免疫抗病等类似人参的功效,故又名“竹参”。

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自古入药,唐初盂诜《食疗本草》就认为,生长在淡竹上的为上品,生长于甘竹上的则次之。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并食用竹荪了。最早记载竹荪的是初唐医家孟诜的《食疗本草》,其记载说:“慈竹: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色白。取洗之,和姜、酱食之,主一切赤白痢,极验。”这种慈竹林中夏月逢雨后所生的白色菌,便是竹荪,不过在当时主要是供药用。

而且,一些药学家还认为,生于不同竹类上的竹荪,其功用也迥然有别,有些甚至有毒,《本草纲目》引唐医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就认为,一种生长在苦竹上的竹荪,所谓“苦竹肉”,则需经特殊处理后才能食用:“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脔,有大毒。以灰汁煮三度炼讫,然后依常菜茹食之。炼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尽脱。应别有功,人未尽识之。”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不过,人们在药用实践中终于品味到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美味,因而,其药用价值也就迅速地为其食用价值所取代。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段成式在其所撰《酉阳杂俎》中,就留下了竹荪入馔的记载:“江淮有竹肉,生竹节上,如弹丸,味如白鸡,竹皆向北。”

宋代,人们对其美味尤为偏爱。北宋王安石在《寄袁州曹伯玉使君》一诗中就咏道:“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湿湿岭云生竹菌,冥冥江雨熟杨梅。”在想与友人登高把酒的期盼中,诗人仍忘不了那岭云深处的竹荪,足见其味道之诱人。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南宋陈仁玉《菌谱》则称:“竹蕈,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

明高濂《野蔬品》则极其看重竹荪的食用价值:“竹菇,此更鲜美,熟食无不可者。”到了清代,竹荪已被列为贡品常充御膳。当时的满汉全席中,竹荪已被列为“草八珍”之一,并与象鼻、驼峰、猴头、燕窝、鹿筋、熊掌、猩唇并列为我国“八大山珍”。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蒙古亲潘宴中,有一品称作“龙井竹荪”的膳汤,就是以竹荪为主料做成。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还专门介绍了竹荪的烹调方法:“竹松,或作竹荪,出四川。滚水淬过,酌加盐、料酒,以高汤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或与嫩豆腐、玉兰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夹杂别物,并搭馈也。”

但在其数量十分稀少的情况下,一般百姓毕竟无缘品尝到此等佳肴。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驯化竹荪首先取得成功后,竹荪进入普通百姓家才渐渐成为可能。

近些年来,竹荪的人工栽培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类、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栽培形式则有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繁殖等。

有一种山珍,为何有白妃、雪裙仙子、面纱女郎等种种雅称呢

即便如此,竹荪仍被视为菌中上品。竹荪的食法和香菇基本相同,可炒、可烩、可蒸、可涮,乃至做汤,无不清香鲜美。干品在烹制前先用冷水洗去其尘垢泥沙,再用温淡盐水泡发,并剪去菌盖头(封闭的一端),否则会有怪味。用它做主料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数十种上等佳肴。与素菜搭配,可制作出竹荪莲蓬汤、龙井竹荪汤、竹荪银耳汤、竹荪素烩、柴把竹荪卷、云片竹荪汤、竹荪白果等;若与各种荤菜搭配,则可烹制出竹荪烩鸡片、竹荪排骨汤、竹荪汽锅鸡、竹荪红螺汤、竹荪烩鸡腰、香酥竹荪鱼、鸡茸竹荪汤、蟹肉竹荪扒芦笋、竹荪鸽蛋莼菜汤、竹荪爆肚皮、竹荪牛鞭等各色佳肴。至于闽菜中的竹荪响螺汤,川菜中的竹荪烩鸭片,粤菜中的竹荪扒凤燕,桂菜中的玻璃鸡片竹荪,更称得上是难分仲伯,各有风味的酒席珍馐。

竹荪自身还具有一种天然的防腐保鲜作用。喝不完的竹荪汤,可以放心地放上几天,即使盛夏酷暑也不会馊。若在菜肴中放入少许竹荪,不但味鲜,而且可以久放不坏——这,大约称得上是竹荪的“独门绝技”。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