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回鄉辦廠富鄉鄰

吃水不忘挖井人 回鄉辦廠富鄉鄰

今年47歲的任照偉是村裡的能人,過去跑運輸、經銷煤炭,10餘年摸爬滾打,也有了一定積蓄。中間幹過村黨支部書記,後來因為生意忙辭職不幹。2012年4月,一直在外闖蕩的他決定回到村裡創辦養牛場,說幹就幹,風風火火的他和兩個朋友共同投資360萬元,建設了一個佔地120畝的規模化養牛場,並流轉了養牛場周圍的近1000畝山地,嘗試著走種、養與休閒觀光相結合的現代農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躊躇滿志的任照偉沒想到上去就跌了個大跟頭,第一期從東北長春引進的150頭純種肉牛,花了3次用大貨車拉回來,沒想到因為1800公里的長距離運輸,牛的防疫沒跟上,回來半個月後,突發重大疫情,一下子死去了二十多頭,一頭牛的平均成本是9600元,一下子砸進去了二三十萬,到2013年時又發生了一次小規模疫情,又損失了幾頭肉牛。經過這些波折,困難並沒有阻攔他前進的腳步,經過多方努力,肉牛的防疫也隨之增強改進,有效減少了因病造成的損失。

吃水不忘挖井人 回鄉辦廠富鄉鄰

防疫提上去了,任照偉又開始琢磨起肉牛的增肥率。他的養牛場引進的純種肉牛每月可以增肥60公斤,遠高於當地肉牛每月增肥45公斤的水平。不滿足的他不斷外出參觀學習先進的肉牛育肥技術,當他了解到用即將進入成熟期的玉米帶穗全株粉碎青貯,可以提高飼料營養量和肉牛育肥效果時,在2017年夏季與村民簽訂了700畝的青貯玉米回收協議,到了秋季,他一下子收購了2000噸的全株青貯玉米秸稈。之後他又在河北一家養牛場參觀時,瞭解到在養牛場對肉牛實行無繩散養,可以使肉牛的肌肉更發達、肉質更鮮美、價格更高,便在自己的養牛場開始推行這種新的養殖方法。

吃水不忘挖井人 回鄉辦廠富鄉鄰

正是由於他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他的養牛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建成有標準化牛舍5棟,在建的2棟。年出欄肉牛500餘頭,而且自繁自養的比例不斷提高,生產的肉牛銷往東北、浙江等地。規模化養殖也使得他的養牛場成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的重點扶持企業,2017年12月被確定為我市種養一體化肉牛標準化養殖場建設項目。該項目由中央配套資金80萬元,總投資115.81萬元的規劃項目很快開始擴建,目前已完成糞汙處理棚和飼料攪拌棚建設,其中糞汙處理棚的地基已打好,分儲糞池、晾糞池和沉澱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