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美国摄影师路得·那爱德1900年时在中国期间拍摄的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各地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风物景象,如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以下是那爱德行走四川拍摄的照片。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门前童趣(成都城,1912年秋)

清末民初,成都少年儿童盛行打铜钱的游戏,以抛钱看字背或两钱相箍撞等规则定胜负。此四少年衣衫鞋帽较规整,质料也不低劣,似为富绰家庭中的孩童,其中一人脑后仍拖长辫,稍大的少年无冠而蓄新式短发。他们的背后是当年成都的民房,前壁全是木板。

1910年7月7日,在美国西雅图登船启程,于8月2日到达中国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重庆到达成都,任教四川高等学堂,教授数学、化学、地质和矿物学;1911年2月,被聘为四川高等学堂地矿部负责人。利用假期对四川北部和西部进行地质勘探,亲自拍摄了许多令校方赞叹的矿石标本和地质地貌照片。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在孤儿院玩耍的孩子(成都市区,1910年冬)

清代中叶,成都已出现慈善组织,其中以慈惠堂最为著名。慈善团体多为官办,设有女婴教养所、幼稚园、育婴堂和孤穷子弟教养所等。图中即是收养孤穷儿童的一家慈善单位。在冬日的院子中,一位缠足中年妇女在桌前缝补,面前和身旁有儿童十五人,大多穿着整洁,面容健康,可能是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孤苦幼儿。院中的房屋、围墙具有成都建筑的风格,其方位可能在城内东北一隅的街区,清末民初,这一带是慈善机构的集中地区。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军官与夫人坐式合影(1910年冬)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门前老妇(汶川、理县一带,1910年冬)一位老妇坐在自家门口,正全神贯注地用双手在箕内整理着什么,可能是在摘豆芽。妇人头戴青巾,身穿短袍,伸出一双缠足小脚平放地上。这是四川西北羌汉杂居地区的农村景象。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青龙场小乞丐(1911年冬)

小小年纪,不知做乞丐有多少年了。从身旁的布满补丁的衣服来看,相信他一定吃了不少苦。这是一张提供重要信息的照片。仔细观察小乞丐身后墙上贴的残缺布告内容,上有“青龙上保保正(保长)陈光烈保副(副保长)李坤宜”等文字,证明拍摄这张照片的地点是成都北郊的青龙场老集市场。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劝业会颁奖仪式(成都二仙庵外,1911年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成都青羊宫花会的集市被改名为“劝业会”,由四川通省劝业道周善培题写会名。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会期长达二十五天。本照片出自1911年春第四届劝业会授奖仪式。用竹木搭建的授奖台设在二仙庵外,台前方桌上有包好的整卷银圈,桌后站满了朝廷官员、军警和乡绅代表。台口左右柱上,绑有插在竹竿上的大青龙旗。正立在台口,一代表接受台上官员颁发的奖状和奖品。民国初年,劝业会停办。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青羊宫字画市场(成都青羊宫,1911年春)初建于明代的青羊宫斗姥殿,内供道教女神,是一座具有明代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清末的花会期间,斗姥殿内外挂着书法绘画作品,向游人售卖,不过其中赝品、劣品居多,只能买来点缀而无收藏价值。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棚摊鳞集(成都青羊宫,1911年春)

每年阴历二月十五,成都花会开始,青羊宫、二仙庵的围墙即拆出缺口,形成东西相通的庙观,可容纳更多的游人。会期内,西侧的青羊宫多为农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区域。大殿前的广场上棚摊鳞次栉比,每个摊点都支竹竿设蓬顶,顶上有席,或立置大伞于地上,摊上商品多为小型铁质农工具,以民间手工打制的锄、镰、斧、刀为主。摊后所搭席棚,是摊主住宿之地和堆货场所。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蔑梳摊点(成都青羊宫,1911年春)花会期间,青羊宫设有出售蔑梳的摊点,在这里摆摊的有李记德顺和、陈山鑫等老字号,他们制售的黄杨木梳和南竹名篾都是名优产品。摊上摆置的蔑梳成包,既可打开零售,也可整包批发。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百货俱全(成都二仙庵,1911年春)

青羊宫东侧的二仙庵,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供奉八仙中的吕洞宾、韩湘子二仙而得名。清末花会,庵内殿前设商业摊点甚多,其中有出售古玩、玉器、钟表、眼镜的光裕泰记,有发售夏布的临时摊点,这里的摊点布设得整洁有序,门前桌几干净明亮,布顶帐檐铺挂雅观,整个商业区域档次颇高。摊后大殿屋檐下,横幅上写着“孚佑□□”字样,足以说明这里是供奉吕洞宾的道家仙庵。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花市、苗圃和鸟市(成都二仙庵外,1911年春)

二仙庵门外的楠木林前是花会期间的苗圃鸟市所在,不少人到此购买树苗、盆花、盆景和各类禽鸟,或来这里观看游逛。图左苗圃中摆放树苗花草,右后方的大棚内悬挂着许多鸟笼,广场内的游人头戴着草帽或打着黑色遮阳伞。其时尚未入夏,气温却已不低。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花会中的餐厅(成都二仙庵外,1911年春)

花会期间,二仙庵门外的一片旱地里,搭设席棚,售卖饮食茶酒。这座搭在苗圃后的草顶竹木大棚,坐台很高,规模较大,举步入厅要登梯多级,厅堂外围是四方凭栏,正门屋檐下搭有牌坊,左边门檐下的市招“聚丰餐厅”迎风飘展。这家餐馆本部设于成都城内的少城公园中,当年在蓉城颇为有名。逢集市时,成都知名餐厅、商店都要在场内设临时铺面摊点,均受到百姓的欢迎。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春天祭牛(成都附近村镇,1911年春)

每年立春前后,川西农村要举行祭祀耕牛的活动。彼时,以纸和泥土、竹木制成的“牧童”、“耕牛”被置于村头屋旁,当地官员带领百姓向“牛”拜祭。这种特有的民俗,当时被叫做“打春牛”。图中被民众围在中间的“牛”,头大体肥,耳大且尖,双目瞪圆,躯体不成比例,牧童头梳双髻,身穿短衫短裤,“人”和“牛”带着民间纸扎工艺品的四川特色。这个活动到最后是把制作的“牛”打碎,百姓抢碎片回家,以示春耕开始,休息一冬的牛要精神起来,干活啦。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卖烤鸭的侏儒(成都附近,1911年夏)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城南房客(成都城,1911年夏)这位藏区喇嘛的左腰边,挂着一件精致的藏刀,鞘和柄为金属壳,上边镶嵌珊瑚和绿松石。藏刀多为藏族装饰品而佩戴在腰间,是藏族特有的日用工艺品。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父子合影(成都城南住宅区,1911年夏)中年男子坐于院内椅上,他的右侧站着个小女孩,上衣是开衽的花边衫,蓄长发,戴耳环,中年男子左边的幼儿身着短衫花裤,足穿虎头鞋,正是清末的童装童貌。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店肆成排商业街(成都城,1911年春)

清末,成都城内有大小街道约五百条,最宽大繁华的是闻名遐迩的东大街。图中这条街规模虽不及东大街,但也可称店肆栉比,颇为热闹。路面铺石板,前伸的屋檐刚好遮着店前走道,方便雨天顾客购物行走。商店多悬挂牌匾市招,前左铺子门额上写着“广东廖□□”,这是一家出售刀剪的名店,对面似是卖装饰工艺品的。此时,街上站着卖家买主和过往行人,最前面的是两名巡警。这条代表着成都的中等街巷,大约是总府街。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青龙场集市(成都北郊,1910年冬)

在川人俗称的赶场天,青龙场街区摆满了盛产于冬日的各种蔬菜,其中以降霜后的大萝卜为数最多,菜质最好。一幼童手举一米多长的灯草,正在游售。旧时川人以此做灯芯,或充当草药。集市的屋檐前树下是粮食、饲料等物的交易区,菜摊后边摆设桌凳,是小吃摊点,屋檐下还开有理发店。清末。成都郊区及附近邻县约有场镇四百个,农贸活动十分兴旺。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激流漂筏(灌县境内岷江中,1911年夏)

以前,岷江上游有广阔的原始森林,被砍倒的原木从山沟里滚进岷江,钉捆成排,其形似一木筏,沿湍急江水冲下,直达成都地区打捞。利用江河以放伐木出山,在四川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汉代画像中亦有所描绘。激流中放筏,需要有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勇气和娴熟的放筏技巧。图中放筏人头饰布帻,曲身蹲在筏上,正自若地操纵木筏越过江中障碍,飞驰而下。由于长期砍伐,川西北的森林资源日益贫乏,这种放筏场面已成旧景,难以再现。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等待过渡的人们(乐山城郊,1910年冬)在乐山附近的大渡河码头,停泊有几只运货的竹筏与蓬船。几个准备过河的旅人刚刚登上渡船,正欲离开码头驶向对岸。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城南宅院(成都城,1911年夏)庭院中的坐者全身汉族服饰,其身边的少年穿戴整洁,手还捧着书本。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庭院中的老者(成都城内,1912年)搭有棚架的园林式建筑庭院内,碎石筑路,木板铺地,又有铁树、盆花、棕垫、藤椅。这位持拐坐在藤椅上的老者,可能是一位盲人。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江边码头小景(乐山城郊,1910年冬)

四川江河多,舟船多,内河航运发达。停泊在乐山城附近大渡河码头的几只货船,其形似筏,船头平而上翘,船帮浅,甲板宽,这种被叫做扒扦船的货船可载货二十担,船工三人。在卵石成堆的码头地面上,船家孩童正在吃饭,他面前的锅、灶和饭甑、木桶、竹篮、竹箕,件件都是四川民间的生活用具。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浇灌田地的脚踏水车(1910年秋)人力脚踏水车在四川农区非常普遍。坐在横木上,两人轮流踩着水车踏板,从渠里提上水来即用于浇灌高处的田地。水车旁搭建窝棚,踏水车的人可临时休息。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牵黄牛的老农(川西,1911年秋)在成都平原农村,水牛是耕田的牲畜,少量黄牛则用来犁旱地或拉车。长满青草的田地,是极好的黄牛牧场。站在黄牛一侧的老农,身穿长衫短裤,面容淳朴,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抚摸牛颈,足见他爱牛的心情。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农闲放牧(成都附近,1910年冬)

水稻收割后,川西农村逐渐休闲,茹苦耐劳的水牛也得到歇息,以养精蓄锐,待来年春到再耕田劳作。冬日里的农家庭院树木葱郁,房舍大门规整清洁,庭前农田平坦,小丘上的杂草、灌木尚未枯凋,农妇口衔叶子烟竿,牵着温顺的水牛。此情此景富有时代风韵,显露着典型的四川乡趣乡情。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菜园茅屋(成都附近农村,1911年秋)

草顶、泥墙。这座简陋茅屋前是一块面积不大的菜园,地里的厚皮菜等秋冬作物生长良好。屋前檐下站立二人,坐着一人,当作围墙的竹竿栅栏上挂着杂乱的布条等物,茅屋四壁陈旧且略有倾斜。这是一家生活比较贫苦的农户,在当年川西农村常见不鲜。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看守墓地的两姊妹(川西北,1911年夏)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康藏道上负重人(雅安、甘孜之间,1911年夏)

四川多山地、丘陵,不少地区行车不便,背负肩挑成了昔日蜀道陆路货运的主要方式。在从成都、雅安运茶叶、棉布或百货西进藏区的民族走廊,无数背夫终年跋涉于崎岖山路上。货物通常重过百斤,即使途中不休息也不能坐下,只能用丁字拐顶撑着背架,原地站立,以免受卸装之苦。行走中的挑担人,像是去附近市镇售卖萝卜,身后菜筐竹栅上挂着一小罐,以便卖掉萝卜后打油(或酒)回家。旧日的四川背夫多为雅安以南的汉源人,他们以耐辛劳、善负重而著称川康地区。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茶道上的背茶人(雅安、康定间,1911年夏)

从前藏区人必须的茶叶,多由雅安西运至康定,再运至今甘孜境内和西藏等地区。到清代中叶,从雅安发运出的边茶每年已达数百万斤。千百年来,在漫漫茶道上终年来往着无数茹苦负重的背茶人。图中三位背夫正在山路上休息,一人靠山崖,二人在路中站立,将丁字拐置身后,顶住货物底部,使重压的肩部得以暂时的休息。背负们足穿草鞋,衣着简便,背上的大茶包上端过头,包宽超过两肩,遮阳斗笠只能置放包顶。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扛锄走来的农民(雅安,1911年夏)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山区背柴人(汉源,1911年夏)这三位背钗农民像是在赶集卖柴途中歇脚,所背的木柴长短粗细大致相同,劈得规整,捆放有序。其中两位都是天足(中间一位穿尖鞋)劳妇,衣着较差。男子则身体健壮,他的左臂挎着一只已破旧的小竹篮,可在集市上购物回家。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集镇中的街道(汶川,1910年冬)

背依高山的集镇街道上聚集着不少羌汉百姓,街的一边店肆列置,另一侧是高大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建筑。前面的几家商店门板全开,店堂内有柜台货案,上面摆些筐篓。临街墙上贴着“川□军(法)局令”等告示纸条,街上的人大都头缠长巾或戴各式帽子,身着棉袍,显示出时逢严冬的气候特征。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俯瞰蚕陵重镇叠溪(茂县, 1911年春)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嘉绒藏族人家(汶川中部, 1910年至1911年间)

过去着川西北大小金川、黑水一带的藏区,居住着嘉绒人,汶川、理县的岷江流域也是嘉绒人家的聚居区。“嘉绒”,在藏语中是指“靠近汉族地区的河谷地带”,嘉绒藏人多以农耕为主业,他们的语言、服装、居住等习俗不同于别的藏族。江边这家嘉绒藏民,居住宽敞,搭有草棚的场院和住房院落分别建在不同层次的河边台地上。一个人正站在大门侧,两只鸡在路上,村寨小路从门口通过,路左是玉米地,下边场院面向大江的围墙上坐着一位男子。这里的氛围宁静而安详。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西行途中(甘孜西南部, 1911年)这里的道路一侧是河流,一侧是山坡,路旁堆满巨石,坡上杂草丛生。那爱得一行正行进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河谷地带,以完成进甘孜到川西高原的考察任务。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那爱得与爱犬(成都, 1913年春)那爱得领着自己的爱犬,在校园的一道竹篱笆栅栏门内留影。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途中狩猎野山羊(甘孜西南部, 1911年冬)

美国教师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汶川,雅安,成都等

山间猎趣(雅江、理塘一带, 1911年夏)那爱得的业余爱好是打猎。此图即他在率学生赴川西高原考察实习期间,和两位中国随从射猎到野羊后在山间的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