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孝經》裡面的話,原話: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不過,要注意,這裡的音樂,可不是現在所說的流行音樂,而是高雅的音樂。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記》上說,“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意思是說,先王制禮作樂的目的,並不是要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慾望,而是教導人們培養出正確的好惡觀,返回到人道的正路上來。所以,音樂並不是為了娛樂這種單純的目的,它也起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問這個地方的政事辦得如何,只是聽一聽此地的音樂,他就能夠判斷出這個地方的民風如何了。《論語》上講,“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意思是,禮啊!禮啊!難道就是呈獻玉帛這個儀式嗎?樂啊!樂啊!難道就是敲鐘打鼓嗎?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是道德,它具有培養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容。

《呂氏春秋》有這樣一段話:“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盪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鬱,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這句話揭示了音樂與風俗的關係。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製、革制樂器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製、石制樂器的聲音就像雷霆震怒,演奏絲竹器之類的歌舞音樂就像大嚷大叫,這樣的噪響用來驚駭人們的精神、震動人們的耳目、動搖放蕩人們的性情倒是可以辦到的,但以此為禮樂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歡樂。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所以說,音樂歌舞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耳目口腹的慾望,而是要教導人們培養起平和的性情,喚起人們孝悌廉恥的意識。《禮記》記載著關於音樂和政事相通的論述:“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治世的音樂安詳而愉快,因為它的政治祥和;亂世的音樂哀怨而憤恨,因為它的政治不和諧;亡國的音樂哀痛而愁思,因為屬地的百姓過著流離的貧困生活。這就是告訴我們,音樂和政事是相通的。

由此可知,禮樂的確能起到陶冶人的性情、宣講道德仁義的作用,並不是娛樂至上的。

———劉餘莉教授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