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用分數衡量學生,那些曾經的差生現在混的比你好很多

這些所謂的差生進入社會,多年之後他們過得怎麼樣?可以很明確的說,有些非常優秀,有些依然很差。

作為高中班主任,在我的學生中就有一些所謂的差生,對他們的各方面非常瞭解,而且也和很多曾經的所謂差生一直保持著聯繫。

別總用分數衡量學生,那些曾經的差生現在混的比你好很多

首先,我想說:差生不差,應試教育不能衡量一切。

有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習不感興趣,但他熱衷於搞各種活動,組織能力極強。這樣的學生沒有考上大學,但在社會上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而且很快就發展起來。

也有些學生學生時代非常調皮,完全不遵守紀律,等到進入社會後,吃了很多虧,受了很多苦,也就明白了很多道理。這些學生要麼勤勞肯定,要麼富有聰明才智,也很快就混的不錯,有些當起來大老闆。

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學校教育,應試教育更是對部分學生個性的扼殺、才華的泯滅。對於這些學生,社會才真正是一所大學,在這所學校裡,他們如魚得水,很快脫引而出。

幾年前有個學生,還算不上調皮,學習也認真,可就是學不好,最後補習一年才考了個民辦院校的專科。可是後來他進入到一家大型民企,幾年間變化簡直脫胎換骨,如今已經是公司高管,指揮著一幫985、211得所謂高材生。

別總用分數衡量學生,那些曾經的差生現在混的比你好很多

其次,也有些學生真的就一直差了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和學生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其中官二代、富二代是主要的群體,其他家庭條件優越,父母對子女溺愛的家庭也容易出現這種孩子。

這樣的學生深知父母為他創造好了一切,知道將來步入社會,憑藉父母足以衣食無憂,完全可以逍遙自在。退一步,就是在一般家庭,那些無心學習,行為任性的學生,步入社會後因無一技之長而只能啃老的現象也不少。

總之,我們不應該把有些學生稱之為差生,他們只是還沒到優秀的時候;而對於另一些學生,父母們應該好好轉變一下家庭教育觀念了,因為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