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玄奘之路》:一心向佛,一生為期,一世為國

寧用一世的時間,願為大唐捨身取法。著名的紀錄片導演金鐵木執導的影片《玄奘之路》,用令人們震撼的視覺效果,幾盡還原的西行之路,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淨化。該影片用獨特的景別和對聲音的巧妙設計,為影片的成功奠定基礎。同時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也獨樹一幟,無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

紀錄片《玄奘之路》:一心向佛,一生為期,一世為國

影片中,導演對景別的運用另令人們深深的體味,在影片中的作用可見一斑!當玄奘在佛寺裡打坐並手轉佛珠時,導演對他手轉佛珠做了特寫,放大了玄奘一心向佛的念想,同時也暗示了他對即將西行印度的堅強意志,導演細心設計對錶達玄奘的心中所想有著很大作用。另外,在玄奘進去浩浩大漠中,他打翻了維持生命的水源,導演利用全景,既展示了沙漠的無情,道路的險阻,也表達了玄奘心對佛的渴望,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活,玄奘寧死在西行之路,也不要苟且偷生。在冰冷的天山之上,為翻越天山,玄奘一行人只能越過雪山,但一名佛徒卻死在了天山,玄奘束手無策,為了遠方,為了佛教,含淚而行,近景的設定,深深地表達出玄奘對死去的愛徒的傷心與悲痛,但他不畏懼,依舊為理想前進,有著很強的感染力。

紀錄片《玄奘之路》:一心向佛,一生為期,一世為國

聲音在影片中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它是影片的靈魂。玄奘在高昌國停留期間,但高昌國國王羨慕玄奘的才華,他的魅力,想讓他就在高昌國講佛,但一心向佛的玄奘拒絕了,導演利用聲畫分離,玄奘走出,而畫面依舊停留在國王那傷心的表情中,不僅體現高昌王心中的失望和生氣,也展現出玄奘內心的堅定意志,對佛的嚮往。繼續一路西行的玄奘一行人,歷經艱辛並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最終走出了天山,這時響起了代表希望的音樂,這是玄奘心中的慶幸之情,喜悅還能繼續為佛而行,音樂適可而止,表達了一行人心中對生命的熱情。玄奘但洛陽時,費盡心思的翻譯佛經,日以繼夜的求佛,受到大唐皇帝的重視,但於死後,皇帝為他舉辦了大型追悼,此時的音樂充滿了惋惜與悲痛,不僅讓觀眾發自內心的感觸,也表達出大唐官員與百姓對玄奘的尊敬與仰望,他的離去是對大唐的損失,也是對佛教的傷痛。

影片中有許多人物,利用場景還原,把當年一個個的人物真實地體現出來,正是此影片成功的獨到之處。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玄奘了,為了西行求佛,寧有千險萬阻,也要無畏向前,這證明了他是一個心堅志忍,做事專注的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最終取得了佛經,在西域的高昌國,國王為了留下玄奘講佛,不惜一而再的懇求,可見他對玄奘的尊敬與重視,但他一心向佛,放走了玄奘,這就是他內心的善良,雖然高昌國最後被大唐所滅,但高昌國國王一心向民一心向佛的意志沒有消逝。

紀錄片《玄奘之路》:一心向佛,一生為期,一世為國

大唐皇帝唐太宗雖高高在上,坐擁天下,但玄奘請罪之時隨即原諒,並無怪罪,並且重視了玄奘,體現出他對玄奘的重視,太宗皇帝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御駕親征,足以見得他的雄心壯志,恢復絲綢之路的暢通,正是他一心為國的心志所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本片中被刻畫出來,雖然是紀錄片,但這不亞於影視,有著它的獨到之處。

紀錄片《玄奘之路》:一心向佛,一生為期,一世為國

十九年求法,十九年翻譯,畢生追求佛法的信念造就了玄奘的一生。該紀錄片對玄奘西行求佛這一件故事,所展現的精神讓人們為之震撼,視覺上的衝擊也是成功的標誌。玄奘這一生修得圓滿,死亡,只不過是去另一個世界罷了!正如他說的:君生我未識,我生君已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