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在2016年,一场台风同时吹毁了泰顺3座桥,这3座桥都是廊桥(三魁薛宅桥、筱村文重桥、文兴桥)。这三座廊桥在2017年得以修复。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在历史上,这种桥被洪水冲塌,不在少数。廊桥几乎都是全木结构的,廊桥建造过程中,不使用一颗钉子,而是利用桥身的重力、木块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支撑起来的。这样的结构,注定它们最怕受到前后的冲击力,一旦桥孔被冲破一个,整个桥身就会在瞬间坍塌。从整个浙南廊桥的保护情况来看,除去天气因素,大部分廊桥无法得到持续的、定期的、全面的保护和维修。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廊桥结构图:在平台上盖桥屋,以木料、瓦片、砖块等分量加压,将各着力点压紧实,越压反而越牢固。

泰顺是“廊桥之乡”,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

同时,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以前常常在北涧桥的桥头上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

泰顺的廊桥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

北涧桥:世上最美丽的廊桥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被誉为“世上最美丽的廊桥”。 该桥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造型古朴。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桥长51.07米,宽5.39米,高11.22米. 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溪东桥:北涧桥的“姐妹桥”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溪东桥,位于泰顺的泗溪镇下桥村,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桥长41.7米,宽4.8米,净跨25.7米,离水面约9.6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此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刘宅桥:精巧别致的木平桥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刘宅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桥,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其为木平桥,二层重檐,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

同乐桥:泰顺最年轻的廊桥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同乐桥由廊桥活化石董直机建的。 桥总长34米,跨度23米,桥身高8米,宽5.2米,牛头5.8米;廊屋分三层,廊屋较传统更为美观,共有三层斗,且名目繁多,如兰花斗,四方斗等形式,廊壁更是雕龙刻凤。为传承千年造桥术,再现古廊桥风韵,保持泰顺以及浙闽山区木拱桥民间建造的纯洁性和真实性,建造整个过程中禁止利用现代设备和方法,只用一把小小的墨斗和刀斧凿锯,不用一根铁钉,全用木榫结构。

毓文桥:形同水中半月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位于泰顺西部的洲岭乡。始建于清,位于两山缺口处,全长23米,高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三屋楼阁,二楼为文冒阁,系石拱木廊桥。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溶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

永庆桥:演绎内在美的木廊平桥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永庆桥为伸臂式木廊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县境内优美的古代木廊平桥。

仙居桥:古代木拱廊桥经典范例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仙居桥位于仙居村水尾,距罗阳县城二十公里,是泰顺现存的木拱桥中跨金径最大的。仙居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冲毁,也多次重建。现在我们看见的仙居桥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造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被洪水冲毁的三座桥

在2016年,泰顺三座国宝级的廊桥被洪水冲毁,在2017年得以修复。他们分别是:

文兴桥:独行左右不对称之美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文兴桥,位于泰顺县筱村镇坑边村,横跨玉溪之上,全桥长40.2米,宽5米,单孔净垮29.6米,距水面11.5米,为叠梁式木拱廊桥。该桥始建于轻咸丰七年(1857年) 兴桥的的结构非常奇特,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该桥在泰顺众多廊桥中倍受关注。相传当年建造该桥时的把墨师傅是金华人,他带了一名当地的请难为徒。造桥时徒弟怕自己负责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几箩铁钉,因此该桥桥身向少铁钉的方向倾斜。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文兴桥修复现场

文重桥:温恭如君子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文重桥又名东洋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屡建屡毁。冲毁前的文重桥建于民国10年(1921年),为伸臂梁木平廊桥。 石砌的桥墩架着园木铺上木板而成,桥面一溜平直,桥廊是半开放式的,即迎风的一面全部封闭,另一面仅筑有栏杆和桥裙,可以凭栏远望。

桥身上没有什么过多装饰,只剩古朴典雅,仿佛一幢民居,让人感觉异常亲切。

薛宅桥:世界桥梁史有他一席之地

城市奇遇:温州这些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又称锦溪桥,位于三魁镇薛外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冲毁前的薛宅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跨梁长而斜度大,桥头坡度30多,是泰顺县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造型古朴大气,巍峨挺拔,已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浙南的廊桥,是本土桥梁建筑史的一个异数,也是一块珍宝。这些廊桥如同一道道彩虹横跨在清水小溪上,分不清是画在景中,还是景在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