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飲食,顧名思義即客家人的飲食,客家人從中原黃河邊遷移到南方,融洽主流社會,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飲食特色,又積累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飲食精髓,創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飲食文化

傳統客家菜多用肉類,主料突出,講究“鹹、燒、肥、香、熟、陳、精”。鹹:客家菜偏鹹,甚至有“吃在客家,鹹是一絕”之說;燒:強調趁熱吃,且“燒唔燒”成了品評菜餚是否好吃的標準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選五花肉甚至純肥肉,餡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燒、焗、燜,以香口為佳;熟:做菜強調熟透、熟爛;陳:常用菜乾等陳料,如梅菜扣肉。精,取材精,製作精,如韭菜包等。

客家飲食文化

在客家的特色飲食中,最為有名的是閩西“八大幹”了。在國內以八樣聯合幹物出名的並不多見,八大幹是地地道道的土特產。分別是連城地瓜幹、武平豬膽幹、明溪肉脯幹、寧化鼠幹、上杭蘿蔔乾、永定菜乾、長汀豆腐乾、清流明筍乾。看來一身土氣,吃起來卻是各有風味,“八大幹”之首屬寧化鼠幹。

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馳名中外的特色菜主要有鹽焗雞、醋溜魚、梅菜扣肉、水晶肉、釀豆腐、蘸仔鴨、東坡肉(又叫“扣肉”)、釀香菇、幹燜狗肉、五香豬手、香炸南乳肉、百花釀香芋等。甜芋泥、蓼花、清水鯇圓、捶肉丸、味窖板、菊花糕、百侯薄餅、炸油果(又名“炸煎堆”)、釀卷春、蘿蔔圓、柚皮糖、味醇飯、仙人叛、筍叛、醃面等都是有名的客家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