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35天)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135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論述哪些人才可以壽百歲、享天年的——

《靈樞 天年篇》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35天)

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歧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歧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歧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35天)

翻譯如下:

黃帝問岐伯:我想聽聽人的生命剛形成時,是什麼氣築起了基礎,依靠什麼是得以萌芽成長,失去什麼會死亡,得到什麼而生存呢?

岐伯說:人之初,以母親的陰血作為基礎,依靠父親的陽氣得以成長,失去“神”就會死亡,得到“神”就可以生存。

黃帝問:什麼是“神”?

岐伯說:血氣得以調和,營氣衛氣得以貫通,五臟已經形成,人的特殊生機也就是“神”藏守入心臟,魂魄志意全都具備,也就成為了人。

黃帝說: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的人壽命很短,有的人會突然死亡,有的人久病不愈,我希望聽聽這裡面的道理。

岐伯說:五臟陰精充盈、陽氣密固,血脈和諧調順,肌肉潤滑通利,皮膚緊緻細密,營氣衛氣運行不失正常規律,呼吸不急不緩,氣血按照正常規律運行,六腑正常消化水谷飲食,津液正常佈散滋養全身,身體各部位都正常運行,這樣的人就能得以長壽。

黃帝問:有的人壽命達到百歲後才會去世,是什麼讓他們得以高壽?

岐伯說:鼻孔深、人中長,面部高厚而寬大,營氣衛氣通利調順,臉上額角、鼻頭、下頜也就是上中下三個部位比較高,骨骼顯大肌肉豐滿,就會活到百歲終其天年。

黃帝問:人的一生氣血盛衰,以及最終死亡的原因,可以講一講嗎?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35天)

岐伯說:人長到十歲,五臟開始定型,血氣也已通順,氣盛於足部之六條經脈,所以喜歡跑;二十歲,血氣開始旺盛,肌肉開始壯盛,所以喜歡快走;三十歲,五臟得以最終定型,肌肉健壯有力,血脈旺盛豐滿,所以喜歡行走;四十歲,五臟六腑以及十二條經脈全都旺盛且平穩,腠理開始疏鬆,面色開始衰老,頭髮略有斑白,發育達到極限並開始下降,性情平穩不好動,所以喜歡坐著;五十歲,肝氣開始衰弱,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眼睛開始昏花不明;六十歲,心氣開始衰落,容易憂愁傷悲,血氣減少,四肢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所以倦怠喜歡躺臥;七十歲,脾氣已虛,皮膚枯槁;八十歲,肺氣衰落,魂魄離落散失,所以說話時常出現錯誤;九十歲,腎氣枯竭,肝、心、脾、肺四個臟器經脈全都已空虛;一百歲,五臟的經脈全都空虛了,神氣也散去,只剩下身體一副空殼,所以生命也就此終結了。

黃帝問:那些不能終享天年而過早死亡的人,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他們的五臟都不充盈密固,人中也不長,鼻孔向外擴張,呼吸氣喘疾速,下頜短小兩腮無肉,脈中血液少,肌肉稀鬆不堅實,又容易被風寒侵襲,正氣與邪氣不時相互攻伐,正氣亂而邪氣入,所以就很容易只活到壽數的一半就死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