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在“三臺融合”的背景下,今年“六一”晚會首次嘗試融媒體制播,充分利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從電視到廣播再到網絡新媒體的優勢資源,搭建全媒體覆蓋的傳播渠道,展現中國少年的精神風貌,向世界傳遞“中國之聲”。

“六一”兒童節是很多人童年裡美好的回憶,與這份回憶相伴的還有走過三十餘年的“六一”晚會。6月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舉辦的2018年“六一”晚會《花開新時代》如約而至。

從1985年至今,中央電視臺“六一”晚會一直是孩子們熱切期盼的“少兒春晚”,但相較往年小朋友們只能坐在電視機前與“六一”晚會相約,今年的“六一”晚會則有些特別:觀眾不僅可以通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少兒頻道“看”晚會,還可以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同步“聽”晚會。

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三臺主持人聯合主持、聯合參與節目錄制,是今年“六一”晚會變化之一:陳旻、安娜等廣播電臺主持人,今年第一次走上六一晚會的舞臺。另外,節目在製播手段上融合化的探索也是本次晚會的一大亮點——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從廣播到電視再到網絡新媒體的資源,晚會在多渠道之間實現了價值連接,傳播廣度、影響深度都得到了拓展。除此之外,晚會本身也在製作理念和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多維“升級”,用創新手段搭建多媒體傳播平臺,實現與觀眾的“強互動”。

融媒體制播,讓1+1+1大於3

今年3月,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整合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三臺融合”之後如何集中力量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藉助“三臺融合”後的資源,今年的“六一”晚會在製播模式上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化嘗試。聯合電視、廣播、互聯網平臺,搭建起全方位的融合化製作和傳播模式。可以說,今年的“六一”晚會已經很難用“電視節目”去概括,其已經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融媒體傳播產品。

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預熱階段,節目《陪我長大》《彼得與狼》推出了多版H5互動小遊戲,包括聽歌“識”動畫、聽聲“辨”樂器等;三臺主持人小鹿姐姐、春天姐姐、張攀、紅果果提前“踩點”,以直播形式向觀眾展示晚會的臺前幕後。此外,今年“六一”晚會還首創了三臺聯合首發主題歌的模式。根據三臺不同的傳播特徵,主題歌《花開新時代》還被製成歌曲版和現場版兩個版本。在晚會播出前,歌曲版就以MV的形式在央視少兒頻道、各網絡新媒體平臺上線,讓小朋友先“聽”為快,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也都在各自的相關頻率播出了這首歌曲。晚會現場版同樣不容錯過——410名大小演員手持花環、花球、花束,將舞臺變成一個奼紫嫣紅、絢麗繽紛的大花園,恢弘大氣,給人以視覺上的巨大震撼。

除了傳統電視形態的節目本身之外,晚會還被製作成音頻版本,積極地通過“電視廣播化、廣播電視化”的聯動創新,打造出能看、能聽的融媒體節目。

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彼得與狼》是一部經典的交響樂童話,它曾影響過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晚會節目《彼得與狼》在經典作品基礎上進行的創意改編,運用央廣《小喇叭》廣播節目中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的場景,讓觀眾能夠通過電視“看”廣播,收音機前的小聽眾,也可以同時通過廣播來“聽”電視。節目中,包括狼、鴨子、貓等在內的小動物以木偶形式完成,通過舞臺的表演讓聲音可視化。音樂方面,則採用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合唱的藝術形式替代原作交響樂的樂器演奏,用人聲代表畫面。

更重要的是,這種聯動創新不是機械的。在具體的節目創作上,三臺會根據自身平臺的特點對晚會進行剪輯。“三臺融合”不是將三家媒體的人員進行簡單的聚合,而是引導各臺的優秀工作者相互合作、細緻分工,在專業性上互相補足。據總導演許蓓蓓介紹,在晚會的策劃階段,三臺就已經實現了互通、互融,“三臺融合後,團隊力量更大了,這種力量既包括策劃能力,也包括宣推能力”。

利用“三臺融合”的資源,“六一”晚會延伸了節目創作的內容和樣態,通過不同的受眾和渠道,實現了1+1+1大於3的影響力“輻射”。

搭建多媒體平臺,聯通“過去”和“未來”

為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是“六一”晚會最大的價值所在,晚會在搭建起這樣一個舞臺時,也在不斷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和價值。

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願變朵小紅雲,飛上藍天親親您。”在“六一”晚會上,吉好有果帶來了動情的演唱。今年春節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大涼山調研、走近彝族貧困群眾時,吉好有果就曾為其演唱《國旗國旗真美麗》,她的願望則是在一個大舞臺上,將自己的歌聲唱給更多的人聽。許蓓蓓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臺晚會,抒發孩子們的幸福感,展現他們快樂心情,體現新時代少年兒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舞臺之外,今年的“六一”晚會也藉助“三臺融合”的力量,通過全媒體覆蓋的方式連通了節目與受眾,在實現晚會預熱、後續影響力的同時,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性。

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除了滿足小朋友們的需求,此次晚會還專門打造了“閤家歡”節目。兒歌聯唱《經典唱不停》,精選了多首帶有不同時代特色的經典兒歌作品,如50後聽過的《共產兒童團歌》、60後的《讓我們蕩起雙槳》、70後的《小螺號》、80後的《小小少年》,以及新世紀的《春曉》;動畫歌曲串燒《陪我長大》,串起改革開放40年來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長的動畫形象,如《雪孩子》《藍精靈》《棉花糖和雲朵媽媽》,米奇、唐老鴨,還有小豬佩奇……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再到小朋友,都在這些節目中找到了情感鏈接的可能性。

中國少年、中華文化,向世界發聲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在製作層面、文化表達上不斷升級,依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質文化資源,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在“三臺融合”的背景下,包括《國家寶藏》《朗讀者》等節目已新增廣播的播放方式。今年的“六一”晚會也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向海外華人和喜愛中文的國外小朋友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三臺聯動,向“童年”獻上一份可觸可感的六一節“賀禮”

梅派表演藝術家胡文閣攜手小弟子巴特爾在演出京劇經典唱段《梨花頌》時,晚會創作團隊利用虛擬技術搭建了一座戲樓,試圖給予觀眾唯美的藝術享受。許蓓蓓說,這個節目不僅體現了老藝術家與少年之間兩代人的文化傳承,也會讓更多受眾被“國粹”的魅力打動,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節目通過央廣、國廣播出,令澳大利亞悉尼、新西蘭奧克蘭、西班牙馬德里、美國紐約、洛杉磯等全球各地的聽眾也收聽到了這些節目。此外,由山東省萊州中華武校的孩子們帶來的武術《中華武娃》則體現了新一代中華武娃對傳統武術的繼承,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少年的向上精神。

今年的“六一”晚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成立後的第一臺面向全國少年兒童的綜藝晚會。在充分利用央視一號演播廳現有燈光、舞美設施的基礎上,晚會還全新設計了舞臺上空吊掛的放射狀花蕊造型LED屏,通過多屏組合、升降運動構造出立體多變的舞臺空間,配合增強現實等高科技手段,營造出更符合兒童特點的花朵盛放的舞臺意境,呼應“花開新時代”的主題氛圍。

寓重大主題於童心童趣,給經典節目以全新表達。可以看到,早已過了“三十而立”之年的“六一”晚會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在深度融合之中重塑著自己的價值載體和通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