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具体举措

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各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造全绿色产业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川省:发布《四川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到2020年,我省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将初步建立。绿色产品方面,《规划》中提到,为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我省将围绕工程机械、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等典型离散型行业产品,研发一批易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绿色环保材料。绿色工厂方面,我省将在钢铁、化工、建材、汽车、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设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及污染物动态监控和管理。绿色园区方面,我省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产业园区,开展绿色园区创建试点示范工程。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整体效率。绿色产业链方面,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四川省将培育绿色制造咨询、认定、培训、整体方案解决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同时,鼓励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建立评价结果与绿色消费的衔接机制。

广东省:一、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重点在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省级清洁生产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实现企业运行全流程的绿色发展。二、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推广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着力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绿色消费理念。绿色产品的通用评价方法见《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三、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重点在我省现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园区创建示范。按照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利用绿色化、运营管理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的要求,以产业集聚、生态化链接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工程项目,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四、打造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重点在我省优势的家电、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选择一批行业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优先纳入绿色工厂为合格供应商,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企业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绿色发展。五、培育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相关地方标准的研究,细化我省分行业的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推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评价咨询、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为企业、园区开展绿色示范工作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推广、信息交流、咨询、培训、评估等提供基础支撑。

湖南省:将从2017年开始组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和评价,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设100家绿色工厂和10家绿色园区等,初步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湖南将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鼓励企业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以湘潭高新区、益阳高新区和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等国家低碳试点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绿色园区示范创建工作。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资金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金奖励。

山西省:一、推进国家级朔州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加强部省市三级协调联络机制,加大对绿色发展试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在配套政策上支持朔州市先行先试,在资源配置上予以朔州市倾斜支持,促进朔州市在发展新型绿色产业、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型绿色产业上,要进一步扩大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规模,总装机走在全省前列。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煤炭矿业装备再制造等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朔州绿色制造发展新亮点。要继续推进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优化朔州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三大产业的集聚集群建设,提高三大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在政策机制上,朔州市强化政策引导、标准约束和市场推动,调整政府性资金投入方向,市政府资金集中支持社会和环境效益好的绿色产业项目和清洁生产绿色改造项目。在产业布局上,新建项目全部入园,加大对一批污染重、资源消耗大,在水源保护地、流域内和靠近居民区的企业和项目搬迁改造力度,推进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探索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工业绿色发展为突破口促进转型发展。二、开展产业共存生态绿色示范园区创建。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的要求,开展“两型”产业共存生态示范园区创建,推进园区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及污染物排放强度,强化资源环境总量控制,打造园区升级版。绿色示范园区要从严产业政策,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把“两型”园区示范建设纳入本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资源配置、发展规划、资金信贷、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园区入园企业实施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技术改造,推进产业循环发展;从严环保要求,推进清洁生产,“两型”园区入园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严格执行环保部门批复的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入园项目要限期组织环保验收,杜绝久试不验。创建活动要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规范落实,各市县人民政府对开展产业共存生态绿色示范园区创建的园区,要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环保法规的要求,结合园区产业特色、资源能源消耗、废弃资源产出现状,制定与完善降低能耗物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及利用规划,拉出清单,限期落实。要加大集中供热、供气、供电、污水处理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资源能源消耗、废物排放减量化和资源化量化考核体系,建立与完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监控制度,组织园区和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三、开展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创建。要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方向,在我省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焦化、建材等行业选择一批工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市场较好、基础工作较扎实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企业完善工艺技术路线和布局,研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大低碳节能改造,实施生产过程互联网+,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加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工厂绿色发展。四、开展无害化节能环保易回收绿色产品创建。推进企业开展以生态设计、环境设计为核心的绿色设计,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结合“绿色工厂”创建活动,推进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源头确保产品绿色化。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产品可溯源系统,确保产品应用质量等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处理体系,建立广泛的协同合作,加大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五、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改造。推进绿色改造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我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水平,在大宗工业固废利用量和利用产品附加值上有进一步提高。推进企业淘汰落后装备、革新传统工艺技术,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生产水平。推进企业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环保提标改造,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推进企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新项目,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积极开展采煤矿井水综合利用,继续推进电力行业超低排放项目的实施,加大冶金行业烧结烟气脱硫脱销改造和冶炼渣综合利用,加快化工医药废水再回收利用。六、加快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积极推进行业协会、重点企业、服务机构等单位,按照绿色制造的新观念、新要求对既有产品标准、生产规范规程进行修订完善,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进我省绿色发展。培育30余个第三方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提供标准创制、计量检测、信息化服务、评价咨询、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开展政策法规宣贯、信息交流传递、示范案例宣传、绿色供应链平台搭建、评价工作平台等工作。

甘肃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到2020年,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装备制造业、陇药等7个重点行业,建设10个绿色园区,20个绿色工厂,开发100种绿色产品,创建基于各行业或区域特色的10条绿色供应链。与2015年相比,传统制造业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申请绿色企业、园区、产品和供应链的申报主体,须满足相应条件。同时,近三年完成国家约束性指标,特别是节能减排任务,且未发生过重大公共事件。根据《通知》,我省将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工厂的绿色发展。绿色设计产品申报范围包括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 32163)中的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杀虫剂、无机轻质板材等4类产品,以及由全国工业绿色产品推进联盟发布的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中的房间空气调节器、电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吸油烟机、家用电磁灶等13类产品,共计17类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示范申报范围涵盖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及大型成套装备机械等行业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的核心制造企业。经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的示范企业,省工信委将优先推荐申报工信部、财政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同时,通过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节能减排项目财政补贴或财政奖励资金,争取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工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的财政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