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坛的龙虎斗,谁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坛的龙虎斗,谁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吉田茂领导的自由党,虽然有他这个首相撑腰,但是谁都知道执政党是在明处,处处受到各方在野党的监督,一有风吹草动,政党利益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吉田茂更知道谁控制了议会谁就控制政权,而左翼势力正在用他们的力量侵蚀着自由党手中的政权。

更要命的是来自外部的风波远远比不上来自内部的威胁,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吉田茂的首相之位是怎么来的?

是由于鸠山一郎的政审条件不合格,才把这个位置让给吉田茂的。吉田茂当时拍胸脯保证:“只要您鸠山先生恢复了政治生命,我第二天就把首相之位还你!”鸠山吃官司期间,吉田茂也确实四处奔走帮他疏通。

疏通的结果是鸠山的官司了结了,他仍然是自由党的党首,但是首相却还是吉田茂的。鸠山一郎很想当首相,但是这时你冲着吉田茂开口说,你把首相让给我?就算吉田茂同意,自由党内部也不会同意,即便自由党内部同意,日本人民也不会同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坛的龙虎斗,谁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首相之位不是萝卜白菜,满大街都是,他是国家机器中最重要的一环,谁也不敢私相授受。

既然这样不行了,鸠山就只有搞内讧了。但是吉田茂经过几年的政治生涯,羽翼早已丰满,党羽众多,门徒林立。他表面上对鸠山毕恭毕敬,当前辈一样供着,但是背地里却对这个“老前辈”防范有加。

不过,作为老江湖的鸠山也没有主动提出退休,他仍然舔着老脸在自由党部内天天晃荡,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工作,但是他就是想让人知道他的存在。

和吉田茂不同,吉田茂是个政治家,他玩的是上层社会,连麦克阿瑟都让他耍的团团转,美国使者的条件他说不答应就不答应。而鸠山呢?他是个混迹日本黑白两道的老光棍!上层路线他固然懂得,但是黑道路线他也轻车熟路。鸠山正在暗暗发展势力,等待时机,等待吉田茂犯错误。

吉田茂是个优秀的人,我说过他是二战后日本最杰出的首相,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双拳难敌四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这些古语都适用于当时的吉田茂。

1952年7月,吉田茂任命福永健司为干事长,结果居然遭到党内否决。没多久,因政见不合,吉田把河野一郎和石桥湛山赶出自由党,将两位实力派人物推向了在野党。

更不幸的事还在后头,这完全是由于某些人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同年11月,吉田的铁杆,通产相池田勇人大放厥词:“穷人就去吃麦子吧!中小企业里出现三五个破产或自杀也没什么大不了。”引起舆论大哗。众议院随即对池田提出了不信任案。可首相吉田茂亲自出面,保护池田勇人,结果在议会支持和反对的票数旗鼓相当的时候。

这一下子,池田勇人是否被弹劾的决定权就到了无党派联盟那里。吉田茂派大平正芳专门去游说“无党派联盟”负责人福田赳夫,结果事以愿违,“无党派联盟”最终还是投了赞成票!弹劾动议通过,池田勇人被迫下台。

失去心腹爱将的吉田茂的处境越发被动,这也是他第一次将主要精力从国家政务,转向党派斗争上来。但是形势,却向着越来越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着。

1953年2月,吉田茂在2月份预算委员会的答辩中突然情绪失控。原因是这样的,右翼社会党的众议员西村荣一要求吉田对国际形势发表看法。吉田的回答未让西村满意,于是他继续揪住不放,连连用不礼貌的口气质问吉田,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搞的?

吉田茂一向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但他却突然当众大骂西村荣一是浑蛋,双方随即破口大骂。这就像是一个从来不说脏话的知识分子,却突然冒出来了一句“你母亲的”一样,让人会很受不了,比听那些长年在街边嚷嚷的大妈骂街还受不了。

本不平静的湖面,突然有人扔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党借机提出“内阁不信任案”,要求众议院解散重新大选。

此时,在自由党内晃荡了很多年的鸠山一郎终于意识到时机到了,在投票时,自由党内23名议员竟然投下了赞成票,议案通过了。

吉田茂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后院起火了。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解散就解散,谁怕谁!

同年4月的大选,自由党失去了过半数的议席。这也就意味着内阁无法再继续执政,也就是说吉田茂的首相是干不下去了。但是刚要高兴的各方势力突然发现,吉田茂仍然没有倒台。

原来,吉田茂与河野一郎、三木武吉等人为首的改进党达成暂时联盟,让出重要的大臣位置给改进党,条件是保住首相的位置,吉田茂的权力虽然被削弱了,但政权总算是稳住了。

吉田茂在一阵血雨腥风的政治风波后,终于感叹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登上首相之位时是多么的荣光,在执政期间,他又是多么游刃有余,但是现在好像所有人都在针对他?

吉田茂只能感叹,人生何处是春风?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坛的龙虎斗,谁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鸠山一郎真的没有想到,被逼到悬崖边,又被自己踹了一脚的吉田茂仍然没有摔入万丈深渊。但是,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自由党内搭建起的鸠山派已经浮出水面(至少有二十三个人)。这就意味着,自由党内部斗争已经无法避免,吉田茂和鸠山一郎这对曾经亲如兄弟的盟友终于撕破面皮。


多党派的好处就在于会有很多双眼睛死死盯着执政者,让他想干点坏事都没有功夫,而他的弊端也在于执政党常常要分散精力对付党争。

1954年1月25日,造船贿赂案曝光,这次倒霉的是吉田内阁运输省的官房长官,他由于腐败被捕后,随后又牵出了一大批吉田茂的亲信,而且牵扯的级别越来越高。后来,甚至连自由党干事长佐藤荣作也在被逮捕之列。为了阻止逮捕,吉田茂对犬养健法务大臣下达命令,不允许动佐藤荣作。吉田茂这一举动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遭到舆论猛烈抨击。

有很多人说,吉田茂是神经绷得太紧了,忙中出错!才会出此下策。但就我看来,吉田茂此时已经知道败局已定,他必须依靠自己的首相权力多保住几个亲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自由党重新崛起积累足够的人员基础。

但是,此时鸠山一郎可不这么想,他此时宣布退出自由党,与他一同退党的竟然有三十多位自由党的元老。

1953年11月24日,鸠山一郎举行了民主党的成立大会!鸠山与三木武吉、河野一郎的改进党及岸信介派实现联合。鸠山一郎自任总裁,岸信介任干事长,总务会长由三木武吉担任。民主党在成立之初就具备众议院120个席位、参议院18个席位的强大阵容。

针对吉田茂的右派反对势力成形了,但想要推翻吉田茂并不容易。仅靠一党之力仍然不够。这时候,通过一系列的合纵连横,日本社会党左、右两大阵营也加入反吉田战团,成了压垮吉田内阁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吉田派的议席加在一起轻松超过半数。这个时候只要提起对内阁的不信任案,通过与否已经毫无悬念。

明知败局已定,吉田茂却是个不服输的人,还想做最后一搏,他随即提出强行解散议会的想法,为此他极力说服党内元老。但自由党内部的大野伴睦、绪方竹虎等老臣已经厌倦了勾心斗角的执政生涯。

经过慎重考虑,1954年12月10日,吉田茂率领内阁总辞职!雄踞首相之位7年有余的吉田茂退出了日本历史的舞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坛的龙虎斗,谁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实事求是的说,此时吉田茂下台正是时候,因为他已经把自己能做的做到了极致,如果继续坚持首相之位的争夺,也不过是给自己多增加一些毫无建树的党政经历而已。

吉田茂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至少日本人民应该感到欣慰。他紧跟美国,使他座位稳固,他对自己的国民抱有信赖。在他掌权期间,日本从一个满目疮痍、一蹶不振的国家,一跃成为了经济强国。他始终抱着重振国家的态度对这个战后迷茫中的国家做着大胆的改革,他甚至有出奇好的运气,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日本摆脱窘境的最好机会。

但是,他的“师美政策”也着实为他人留下了口实,招致政敌成批出笼,对其进行抨击。但毋庸置疑的是吉田茂所面对的局面是日本最混沌、最复杂的时期,怀疑他的人大可以去怀疑,但是如果换上他们去试试,也未必就比吉田茂做的更好!

但是吉田茂只是个政治家,他虽然足智多谋,却缺少一些勇气和胆略,在坚持理念和信仰的同时,同样也受着利益的驱使,这些都成为了他政治生命的软肋。

不管怎么说,吉田茂了,日本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鸠山一郎,他在遭遇“背叛”之后顶住了内心的彷徨与苦闷,毅然重整旗鼓,终于得偿所愿,登上了首相之位。

要知道这位老兄搞倒吉田茂的时候,已经七十二岁了,放到常人,早就在家弄孙为乐了!可这个老头就是在风口浪尖的政坛中玩耍着,乐此不疲,可谓是牛人!

但是,“政治上搞人”和“人搞上政治”是两码事!吉田茂游刃于美、日之间,以与美国间若即若离的暧昧态度,借助美国人的力量完成了日本的经济恢复。现在鸠山一郎上台了,他要如何处理日、美关系?更重要的是,鸠山上台借助的是左右翼势力,鸠山是少数派内阁,有人希望它存在的时间越短越好。1955年2月就进行新的议会大选。如果选举失利,鸠山很可能还没坐热首相之位就下台去。

事实证明,鸠山一郎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是有规划的,鸠山一郎的政策几乎与吉田茂处处相左,以证明自己的上台是要全盘否定吉田茂的功绩。他首先废除了内阁阁僚官邸,减少警卫数量,减少三公消费。为讨好百姓,他事无巨细,把本就象征性的平板车税和自行车税一齐取消。

而和苏联恢复谈判意味就更明显了,鸠山一郎企图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这样就可以牵制美国在日本本土的专横,这些都明确了日本执政者对美国的态度,民众自然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由于这些与上届执政者完全不同的执政理念的提出,一股强劲的“鸠山热”扑面而来,席卷全国,许多民众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大的热情。在竞选集会上,到处都能看到民众们喊着鸠山的名字。

1955年2月27日,日本第27次总选举开始投票,民主党的席位从竞选前的124席猛增至185席。而自由党的席位则比上次180席大幅萎缩,只获112席。左、右两翼社会党的席次只有小幅增加。

首相留任,鸠山避免了上台即被下台的命运。这让那些想利用鸠山实现“改朝换代”的左右翼势力大跌眼镜,垂头兴叹。

日本人民们对鸠山首相充满期待,憧憬着一位新的首相带领国家继续前进!整个社会也希望他走出一条新路。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