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高質量發展新機遇共創兩岸融合新未來

“過去40年大陸快速發展,臺灣同胞是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也歡迎更多的臺灣同胞參與進來,從中受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6月6日在“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智庫論壇”上演講時表示,隨著大陸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的發展機遇正在不斷湧現。兩岸可攜手合作,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共創未來。

轉向高質量發展具有內在的必然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由於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在環境資源、社會方面付出了較高的成本,過去的發展方式存在質量與效益不夠高、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內在的必然性。”隆國強說。

隆國強認為,首先,轉向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主要矛盾的變化事關全局,決定了經濟工作的方向和重點,要求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向高質量發展。

其次,轉向高質量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觀要求。隆國強解釋說,“二戰”以後一百多箇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13個成功邁入高收入行列,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這些經濟體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實現了由數量型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201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9400美元左右,未來一個階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期,必須紮實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最後,轉向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比較優勢轉換的必然選擇。隆國強說,我國參與全球競爭取得了巨大成績,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但直到目前為止,我國參與全球競爭主要靠的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世界上有很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經濟體,中國大陸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相當不容易,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再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來參與全球分工、全球競爭就不現實了。這就要求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帶來五大新機遇

隆國強表示,大陸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將帶來五大新機遇,兩岸可以攜手合作,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共創未來。

一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隆國強認為,從自身發展來說,大陸具備了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同時從全球看,趕上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回顧歷史,誰能抓住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機遇,誰就能後來居上。”他說,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包括《中國製造2025》在內的一系列國家創新戰略,蘊含了很多新機遇。“如果臺商能夠把握好這個機遇,將在大陸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作出新的貢獻,同時也會迎來自身更快的發展。”

二是消費升級帶來的發展潛力。隆國強說,改革開放以後,每一輪消費結構的升級,都帶來了不同行業的快速發展。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釋放的是對食品、輕紡產品、家電的需求,這些行業隨之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