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服貼 服帖 伏貼

貼:是洛陽話,古代就有,其他區域人也懂,就是當今年輕人不知,因為使用範圍太小,大多使用在家庭婦女之間的做棉衣棉鞋:不服貼,再整整吧,不然,老難看....現在,50歲以上的奶奶們都不太會做棉衣褲了,棉布鞋也基本放棄製作,這句單詞失傳也算自然消失,在鄉下應該還能聽到。

服貼:亦作" 服帖 "。 1.猶平整。 清 李漁 《慎鸞交·耳醋》:"這新迭的綿襖,不十分服貼,須要捶他幾下,才得和軟。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治服》:"蓋簪頭所以壓發,服貼為佳,懸空則謬矣。"陳登科 《活人塘》十:" 薛陸氏雙膝跌跪在七月子頭前……把身上的衣服理服貼。"

2.馴服。沙汀 《還鄉記》二十:"因為兩天來她很少生過火,而他現在以為她已經服貼了。"康濯 《初春》:"牲口捱了揍,服帖了,低下頭來靠著老漢。"

3.謂心情平復或舒暢。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八:"罵了一通,這才覺得心裡有點服貼。"梁斌 《播火記》二:"她平時也常想到家鄉,今天面對著孩童時代熟悉的村舍、樹林,直覺身上服貼。"

4.上海方言。敬服。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五一:"你一談, 學海 通了,連奶奶也通了,真叫人服帖。"

我們在企業做工,偶爾也聽到師傅說:你這板子鋪的不服帖,出來效果難看,還是返工吧,很多年輕人聽不懂師傅的話,實際就是洛陽土語的“不展掛”,普通話說的:鼓鼓囊囊。

如果年輕人還不理解,那就到年三十去貼對聯體驗一下吧,漿糊塗抹紙背面粘貼後會出現不展掛,不服帖,再不然去書畫裝裱店觀摩,師傅使用的工具目的就是要上下紙粘貼,不起皺---服服帖帖。

服帖,服貼兩個寫法都行吧。也有寫伏貼,本身是三伏天治病的方法,但文學作品裡也出現了“心裡伏貼”的用法,這就是各地字義的理解亂象,對比一下,還都有道理。

伏貼:舒坦,舒適。《老殘遊記》第二回:“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