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東臺歷史上隸屬海陵縣,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縣(今泰州),西溪鎮為海陵屬地,煎鹽之區。晉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地,置海陵郡,領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縣。其時東臺地域在建陵(僑置)、寧海境內。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設海陵監(與縣同級)駐東臺場,監管南北八個鹽場。東臺之名從此見於史書。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 據史載,遠在春秋戰國前,西溪沿海一帶的先民們在漁獵維持生計的同時,已用海水煮鹽。到了西漢吳王劉濞在廣陵號召“東煮海水為鹽”時,西溪已走過從散戶鹽丁煮鹽到規模職業產鹽的漫長路程。東臺境內的海鹽發展歷程,可以用20個字來概括:“起源在春秋,職業於西漢,興旺是唐宋,鼎盛數明清。”明洪武元年(1368 年)朝廷設泰州鹽運分司署,管轄各鹽場鹽課司。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年),泰州鹽運分司署從西溪遷駐東臺場(分司衙門設在今鼓樓路文化大廈處),仍然管理東臺、何垛、梁垛、安豐、富安、丁溪、草堰、小海、角斜、栟茶10 個鹽場,史稱“淮南中十場”,歷經明、清兩朝。這一時段,海鹽的產量、質量和稅賦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因此“淮南中十場”在中國海鹽史冊上有著顯赫的地位。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 悠久的海鹽歷史造就了一方文化,留下了深深的海鹽文化烙印。至今,東臺街巷村舍隨處都可以見到聽到當年海鹽生產、運輸、集散、管理的留痕遺蹟。筆者將東臺的海鹽文化遺產進行採集疏理,將其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方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佈在古建築、古石刻、古墓葬、古河道、古遺址、古兵器以及煮鹽、曬鹽的生產工具、運銷器具、鹽民日常生活場所及用物等方面。例如古建築中的海口棧道、海春軒寶塔、泰山寺、鎮海寺、八字橋、海道橋,明清鹽商住宅鮑氏大樓、沈氏大樓、洪氏大樓、富安古民宅,西溪犁木街、安豐老街、梁垛小街,明王艮“東淘精舍”,清吳氏宗祠等;古石刻中的王艮畫像碑,海道口石刻“朝海門”,淮南鹽務局佈告石刻,鹽政管理衙署告示碑,草蕩界碑、墓誌碑,鹽商會館門匾石刻等;古墓葬中的明代鹽民理學家王艮墓,其子王襞墓,清初鹽民詩人吳嘉紀墓,為保護鹽民利益、抗禦海盜而獻身的隋將軍墓,抗倭志士、鹽民首領喬銀(南樓)墓,抗倭先賢葛雷、葛天民父子墓等;古遺址中的北宋范公堤遺址,西溪鹽倉監遺址,晏溪書院遺址,範公讀書亭遺址,晏殊的避潮亭遺址,呂夷簡的牡丹亭遺址,富弼打造戰船處遺址,明西溪巡檢司衙門遺址,泰州分司衙門遺址,安豐、梁垛、富安三個古鹽場的鹽課司衙門遺址,兩淮鹽務管理局遺址,綵衣街“謙益永鹽棧”遺址,鹽商新安(安徽幫)會館遺址,浙江(寧波幫)會館遺址,京江(鎮江幫)會館遺址,安豐江寧會館遺址,西溪三賢祠遺址,葬將垛遺址等。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范仲淹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呂夷簡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晏 殊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王 艮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佈在史料記載、地名文化、名人詩詞、哲學思想,風俗民情等方面。其中地名文化應該是東臺海鹽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明顯、最鮮活的符號。地名是承載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走進東臺這片土地,到處都可以嗅到鹽的“鹹”味,被海鹽浸泡過的與鹽相關的地名可算是俯拾皆是,猶如滲出滷花的珍珠,散落在東亭大地上熠熠生輝,給東臺地名文化平添了一層獨特的風景。如“灶”,一是以甲頭姓氏命名的灶名,如包灶、沈灶、徐灶、張家灶,二是以順序俗定的灶名,如頭灶、三灶、四灶、六灶;“團”,如正團、新團、中心團、楊家團等;“垛”,如梁垛、何垛、花家垛等;“丿”,如曹、華、潘家等;“倉”,如一倉、三倉、四倉等;“總”如頭總、五總、十八總等;“場”已成為東臺、安豐、梁垛、富安等城市和集鎮的地名;“亭”,東亭早就成為東臺的別稱、雅稱。東臺城鄉還有眾多經過歷史大浪淘沙保留下來與海鹽相關的老地名,如老壩、新壩、下壩、二倉壩、鹽包場、鹽義倉、鹽碼頭、海河邊、衙場、分司廳、陸家灘,楊家坳、車路口、海大口子、止馬缺、抬鹽巷、皂角樹……

東臺的這些歷史,你知道嗎?

​ 名人詩詞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東臺是一處人傑地靈的寶地,北宋真宗、仁宗年代,在西溪擔任鹽官的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後都入朝拜相,成為一段佳話。這三位大文豪在西溪都留下珍貴的詩文,如晏殊的《浣溪沙·春恨》、呂夷簡的《詠牡丹》、范仲淹的《至西溪感賦》《牡丹詩》《晏溪馴鷗》《淮上遇風》《西溪聖果院高麗鼓》《西溪解嘲》等。除北宋三位鹽官之外,歷代還有李商隱、李承、凌儒、郭五常、陳宣、徐鵬舉、王之採,錢象乾、吳嘉紀等數十位詩人在這片熱土上吟詠反映鹽民生產、生活的詩歌,都足以真實而深刻的內容與高度藝術概括相統一的作品,其中又數被人們譽為“鹽民杜甫”的安豐布衣詩仙吳嘉紀的作品最著名、最豐富。鹽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哲學思想,有著很深的海鹽文化印記,他的民本思想是廣大鹽民自己的理論,其“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學思想成為東臺海鹽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寶庫中的“鎮庫之寶”。此外,還有廣大鹽民在長期生產和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大量的並流傳至今,彰顯海鹽文化魅力的風俗民情、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間歌謠等,所有這些都是東臺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東臺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