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探春不認趙國基為舅舅,真的大逆不道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開口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如果不能對《紅樓夢》發表一通見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因此,各種“紅學研究”,“紅學專家”滿天飛,對《紅樓夢》的過度解讀十分嚴重。導致大家都戲言“曹雪芹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例如:很多人不顧小說的成書時間和歷史背景,在用現代人的思維解讀這部文學鉅著。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探春說王子騰才是她的舅舅,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只是一個奴才。於是,各種批判探春巴結王夫人,看不起自己的親生母親。

《紅樓夢》中,探春不認趙國基為舅舅,真的大逆不道嗎?

探春稱趙國基是“奴才”,出自第五十五回 “辱親女愚妾爭閒氣 欺幼主刁奴蓄險心”,原文中寫道:

這日王夫人正是往錦鄉侯府去赴席, 李紈與探春早已梳洗,伺候出門去後,回至廳上坐了。 剛吃茶時,只見吳新登的媳婦進來回說:"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昨日死了。昨日回過太太, 太太說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來。"說畢,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語。彼時來回話者不少,都打聽他二人辦事如何:若辦得妥當,大家則安個畏懼之心,若少有嫌隙不當之處, 不但不畏伏,出二門還要編出許多笑話來取笑。

... ...

一時,吳家的取了舊帳來。探春看時,兩個家裡的賞過皆二十兩,兩個外頭的皆賞過四十兩。外還有兩個外頭的,一個賞過一百兩,一個賞過六十兩。這兩筆底下皆有原故: 一個是隔省遷父母之柩,外賞六十兩,一個是現買葬地,外賞二十兩。探春便遞與李紈看了。探春便說:"給他二十兩銀子。把這帳留下,我們細看看。"吳新登家的去了。

《紅樓夢》中,探春不認趙國基為舅舅,真的大逆不道嗎?

忽見趙姨娘進來,李紈探春忙讓坐。趙姨娘開口便說道:"這屋裡的人都踩下我的頭去還罷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該替我出氣才是。"一面說,一面眼淚鼻涕哭起來

... ...

趙姨娘道:"你們請坐下,聽我說。我這屋裡熬油似的熬了這麼大年紀,又有你和你兄弟,這會子連襲人都不如了, 我還有什麼臉?連你也沒臉面,別說我了!"探春笑道:"原來為這個。我說我並不敢犯法違理。"一面便坐了,拿帳翻與趙姨娘看,又念與他聽,又說道:"這是祖宗手裡舊規矩,人人都依著,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襲人,將來環兒收了外頭的,自然也是同襲人一樣。這原不是什麼爭大爭小的事,講不到有臉沒臉的話上。他是太太的奴才, 我是按著舊規矩辦。

... ...

趙姨娘氣的問道:"誰叫你拉扯別人去了?你不當家我也不來問你。你如今現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給了二三十兩銀子,難道太太就不依你? 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們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無處使。姑娘放心,這也使不著你的銀子。明兒等出了閣,我還想你額外照看趙家呢。如今沒有長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揀高枝兒飛去了!"

《紅樓夢》中,探春不認趙國基為舅舅,真的大逆不道嗎?

探春沒聽完,已氣的臉白氣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問道: "誰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那裡又跑出一個舅舅來?我倒素習按理尊敬,越發敬出這些親戚來了。既這麼說,環兒出去為什麼趙國基又站起來,又跟他上學?為什麼不拿出舅舅的款來?何苦來,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必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 徹底來翻騰一陣,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誰給誰沒臉?幸虧我還明白,但凡糊塗不知理的,早急了。"李紈急的只管勸,趙姨娘只管還嘮叨。

《紅樓夢》中,探春不認趙國基為舅舅,真的大逆不道嗎?

趙姨娘本身是個爭強好勝,不安分的人;而且為人行事糊塗又莽撞,被人利用而不自知。賈探春雖然深明大義,不護己短,但常言道血濃於水,人之常情,對待自己的生身之母有頗多偏袒之處。趙姨娘一向無風三尺浪,如今賈探春理家執政,對於趙姨娘來說,就像有了靠山一樣,更想顯弄一番自己的能耐,並且從中得到些好處。作為生母,她並不知道要為自己的女兒付出,顧及自己的女兒的臉面,反而拆她的臺,明目張膽地讓賈探春假公濟私,這是很愚蠢的行為。

用現在的觀點來說,趙姨娘是探春的生母,探春的所作所為確實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小說的背景並不是現代。在那個時代,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所以王子騰才是她的舅舅,這話並沒錯。趙姨娘只是賈政的妾,妾的孃家是不算親戚的,趙國基這個“舅舅”的身份又重何談起?

探春雖然是庶出,但因為身上有一半的賈政的血緣,所以是“主子”。而趙姨娘是妾,是下人。在那個階級森嚴的時代,主僕分明,探春的做法並未逾越規矩禮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