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充滿溫情的以身作則!

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孩子也是在社會交往之中成熟、長大的。家長應該明白的是,孩子並不是自己的下級或者家庭的附屬品,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一個完完整整的人,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保持平等的關係,既不能處處順從孩子讓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強行限制和管教把他置於控制之下。

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充滿溫情的以身作則!

在很多大人看來,孩子是這樣一個物種:腦子不成熟,要打,他才記得住。打孩子有點粗暴,但它是最有效的。它用物理手段直接修正這些生物的行為,以符合大人的意志。孩子怎麼想不重要,沒什麼是打一頓改變不了的想法,如果有,那就打兩頓。——這種信念刻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裡。即使我們不打孩子,我們也相信,那是出於文明或愛心,暫時封禁了「最有效」的管教手段。

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充滿溫情的以身作則!

不打孩子的家長,往往停留在居高臨下的「講道理」,而不是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存在。居高臨下的意思是,永遠不反思。道理說了八百遍,對方總是不聽。這時不會去想:「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對?」而是回到更簡單的思路:

「我給你臉了是不是!你以為我不敢打你?」

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充滿溫情的以身作則!

「打」可以最快地解決問題。這就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式的操作: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因為你不打!

好好講道理沒用?那就該打!

打了沒用?那是因為打得不夠狠!

這種路徑依賴特別可怕,是一個無法被悖論的定律,德國專家的回答是這樣的:你比他大那麼多,你總是有辦法的。

而中國家長的困惑在於:除了打,我真沒有(省事的)辦法!

給大家出個主意

如果你忍不住,一定要打

牢記“打孩子的藝術”

——————————

1.打孩子時不要過於情緒化。

打孩子絕對不是大人發洩不滿情緒的途徑,作為大人,應該更加理性地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通過打孩子發洩。另外,大人無需通過打孩子的方式,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力量,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可以心裡默唸:“不跟孩子一般見識,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2.以教導為目的,打孩子也有“套路”。

在打孩子之前,必須要跟孩子解釋清楚,他為什麼會被打、這次打幾下、下次再犯會怎麼樣。只有讓孩子理解被打的原因,他才會真正地記住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單純地把懲罰理解為“用暴力改變行為”。

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充滿溫情的以身作則!

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充滿溫情的以身作則!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往往最惱人的不是父母有沒有愛,而是我們的父母能否懂得如何去愛。方式不當,任我們苦口婆心地教導,孩子也不可能得到真正成長,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痛苦,並讓孩子特別反感我們。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