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有權拒絕任何不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土地改革

種地的農民年齡偏大,知識技術水平偏低,的確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但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願意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紛紛離開農村,再加上種地成本的增加,糧價的低迷,土地種植面臨尷尬的局面。目前農村家庭年收入中土地收入佔不到10%,農民增收的渠道被迫轉向城市。但是城市高昂的消費與農民打工的收入嚴重失調,即使在農民生活,看病,養老,教育,婚喪嫁娶,對每一個農村家庭都是巨大 考驗。雖然生活條件大有改善,但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幸福感並不高。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其實不在於農民選擇了什麼樣的生存方式,歸根結底就是離開了土地的農民已經不能再叫農民了,已經沒有根了。

農民有權拒絕任何不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土地改革

農民盼望的不只是豐收而是增收

是看當下農村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不管是土地流轉,還是大面積承包,或者合作社經營還是大型農事服務公司土地託管,不論以哪種形式,首先你考慮了農民的切身利益了嗎,是在當前生產條件下減少了農民土地生產的成本還是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技術和農產品的品質,失去了這些關乎農民根本增收的因素,只是讓農民有償退出土地,去經營農民本身不熟悉的其他行業,看似是農業轉型其實只會助長個人私有欲的膨脹,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將世代以土地為根本的農民排出在農業改革紅利之外。對於這種不負責任的土地轉型農民有權說不。

農民有權拒絕任何不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土地改革

農業情懷流傳給誰

土地種植分散,種植技術落後,產品品質參差不齊,農產品綜合性價比低於國際市場,不錯這是讓人無法迴避的現實,但造成這個結果的是農民嗎?是誰在提供種子,是誰在大力推廣農藥化肥,是誰在耕、種、管、收、賣各土地的個生產環節鼓勵市場化,農民做的只是在被動接受,即使在種植利潤極低的情況下依然在土地上堅守。凡是能離開土地的都走了,剩下的是依賴土地的,是以土地為生存根本的50—70歲的老農民,是經歷50年代到70年代的農業極度匱乏的煎熬,是經歷80年代聯產承包責任制下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環境下幹出了中國農業的今天,今天他們老了,幹不動了,本身除了種地也沒什麼其他生存技能,如果在失去土地或者說只拿聯維持基本生活開支都難的承包流轉費,今後的生活怎麼辦?

農民有權拒絕任何不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土地改革

未來農業的根本是留住農民

其實我們忽略了農民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對土地的熱愛和幾十年田間耕作的實踐經驗。要問誰最瞭解土地,還有比得過農民的嗎?我們不從提高農民現代農業種植管理技術上入手,不從培訓農民先進智能裝備上下工夫,不從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改善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上加大力度,而是要美其名曰規模化集約化,這種條件最終鼓了誰的腰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