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不賺錢,農民為何死守土地不放

種地不賺錢,農民為何死守土地不放

近幾年隨著玉米和小麥價格的下滑,農民靠種糧賺錢越來越難了。2015玉米在1元,小麥1·3元左右時,一畝地除卻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成本和澆灌,病蟲害防治,收割等投入,一年下來也就1000元左右的收入,這還不算人工成本。糧食價格下降後,利潤就越來越低了。雖然農民的生活水平相較十年前有了質的飛躍,但收入來源多是年輕人除外打工或在工地打工,農業收入僅夠維持家庭日常開支。當然也有農民加入了城市各種第三產業並且收入頗豐,在城裡買了樓,全家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但是其所佔的比例不會高於10%,更多家庭是為了孩子結婚在城市裡買了樓,然後是全家還貸款,老人孩子生活質量不升反降。農民真正職業種地似乎成了雞筋,只管種不管收成好壞,老人年齡大了,有沒有文化和技能,只好守著幾畝地混個溫飽。某些靠種大棚蔬菜和養殖的農民收入看似客觀,但對市場的風雲變化無法預知,今年掙個萬八千的明年有可能白乾甚至血本無歸。這就是現在部分農村的現狀。用一句話來概括現在農民的心情,就是迷茫著,鬱悶著。

種地不賺錢,農民為何死守土地不放

現在無論電視,網絡上還是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農業合作社,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農業供給側改革。全國各地各種農業合作社,土地託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彷彿中國農業一下找到了救命稻草,只要農民入社,流轉土地就可以立馬走上致富路。而且國家2006年就出臺了《農業合作法》,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農業發展 方向,政策上予以傾斜,發放無息貸款,加大補貼力度,一系列的措施確保農業新的發展。但是到了有些地方,土地流轉到合作社或種植大戶手中,反而荒廢下來,草長得比人都高,農民當年拿了1100元的承包費,第二年就借各種藉口不在支付,由於事先有合同,農民又不能恢復耕種,看到這些農民心疼的同時對農業改革充滿了疑惑和不解。相反是承包方或合作社法人是真的經營不善導致資不抵債嗎,結果是真的嗎?未必,人家自家裡享受國家的高補貼,如果種地除去成本,人工夠本就不錯了,如此情形誰還願意種地,當初的帶領全體農民共同致富變成了個人騙取國家補貼享受無息貸款投資其他行業的巨大騙局。此類事件一經媒體曝光個人早已影蹤全無,可因此對土地造成的損害,對農民造成的損失,對國家農業政策的落實,都帶了巨大的影響,最終買單依然是農民。

種地不賺錢,農民為何死守土地不放

農村合作社究竟是應該是具有自主經營權的公司還是引導指導農民生產經營的服務性組織,在農業改革中如何保農民的合法利益不收侵害,如果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就無法讓農民放下後顧之憂,放下其他行業投身農業生產。當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現在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解決共同富裕問題是關鍵。

種地不賺錢,農民為何死守土地不放

現在明白有些農民明知道種地不賺錢,為什麼死守土地不放的原因了吧。老話說“手裡有糧心裡不慌”,面對高昂的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問題,土地似乎成了村裡老農手裡最後的救命稻草。政策的下達和貫徹人心,切實可見的收入的穩步提高,什麼也比不了日漸漲的腰包,現在的農民最實際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