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流的雄安大學,需要辦學模式與機制的創新

近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全文重磅發佈,總共分為十章,規劃期限至2035年。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在規劃綱要中,一項重要的規劃引人注目: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新區辦學,以新機制、新模式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學,統籌科研平臺和設施、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中心資源,構建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規劃原文透露了兩個信息,未來,將有不少“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新區辦學;“雄安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將使用新機制、新模式。

建設一流的雄安大學,需要辦學模式與機制的創新


一直以來,在我國社會存在“一流城市,一流大學”的說法,其涵義是一流城市和一流大學彼此滋養,一流城市建設需要一流大學培養人才、輸出科研成果,而一流大學建設要得到城市的支持。按照這種邏輯,在雄安新區建設一流大學,是整體規劃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是,要真正建設一流的雄安大學,需如規劃所提到的使用新機制、新模式。尤其是,要對一流城市,一流大學有新的理解。

總體看來,我國社會對一流城市、一流大學的理解,還比較功利。一方面,一流城市希望一流大學為己所用,包括多在本地招生學生,教授開展的學術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學則希望城市給本校提供更多辦學資源,對城市資源有很強的依賴。

建設一流的雄安大學,需要辦學模式與機制的創新


這並不利於大學建設,首先,一流大學不是為一個城市培養人才,城市對一流大學的回報要求,也非在當地多招學生。一流大學一定是國際化的大學,面向全國、全球招生,培養的學生並不只針對城市發展。如果只針對城市發展辦學,那就是地方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其次,城市建設要獲得人才,要有海納百川的心態,用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再次,一流大學的辦學經費來源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能過多依賴財政撥款。在發達國家,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就在小鎮上,學校能建成為一流大學,顯然不是靠當地提供資源,而是有完整的籌集辦學資金的體系,與此同時,學校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實行學術自治,教授治校。在遠離城市的小鎮上安安靜靜做學問,成就世界一流大學,這值得我國建設一流大學思考學校的辦學模式與機制。

雄安新區規劃提到用新機制、新模式舉辦大學,這值得期待。這不僅對雄安大學建設很重要,也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有積極意義。當前,我國正在進行“雙一流”建設,也需要以改革為動力實現建設目標。我國大學在建設一流大學時,需要推進去行政化,去功利化的改革。所謂去行政化,就是政府要向學校放權,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改革校長遴選方式,實行校長公選,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所謂去功利化,是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辦學政績,我國正在建設“雙一流”的大學,就存在過度強調論文、課題、經費、項目,由此出現重學術研究,輕人才培養,以及學術研究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要去功利化,大學必須建立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負責教育和學術事務的管理和評價。

最近幾年來,對於一地新辦大學,我國社的關注點,都聚焦在這所新辦的大學,究竟能在改革上做出多大突破上,包括前不久獲得教育部批准設立的西湖大學,學校提到建立基金會辦學模式,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比西湖大學宣佈要在15內媲美加州理工學院,還令輿論關注。因為離開符合大學辦學規律的辦學制度,很難實現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

雄安新區在發展高等教育時,需要做好改革頂層設計,最重要的就是辦學模式和機制設計,包括引進國內外高等教育資源時,也要採取新機制、新模式,據報道,目前,已有不少高校主動對接雄安新區,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北京“雙一流”建設高校外,河北、遼寧等省均有高校對接雄安新區。對於這些學校到雄安辦學,也要明確,必須採取新機制、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