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她告诫家长:不要进入这种怪圈!

她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她告诫家长:不要进入这种怪圈!

她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她告诫家长:不要进入这种怪圈!

最近有一段教育视频在网上火了——《她有3个孩子,都相继考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

陈美龄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娓娓道来:

“不可以用物质奖励小朋友,玩具就是玩了两三个礼拜,他们就不喜欢了,丢在一边,不是永久的朋友。”

“有家长咨询我说,小孩子不喜欢洗澡。你可以说,好,洗干净,你可以帮妈妈化妆,或者帮爸爸化妆,他一定喜欢的。奖励他就好像是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她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她告诫家长:不要进入这种怪圈!

现在很多家长认可对孩子要鼓励教育、肯定教育,但怎样鼓励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很多家长会陷入“物质奖励”的怪圈

1

昨天晚上姐姐火急火燎的打电话来:“你知道你外甥这回语文考多少分不,你想都想不到,0分啊,用脚指头考都考不出0分的呀!”

我听着电话那头姐姐歇斯底里的吼叫,我耐心劝慰,终于弄明白来事情的原委。

原来每次考试之前,姐姐都会答应小外甥一个要求——考满多少分或考进前几名,就奖励什么东西。

“你如果这次期中考试进班级前五,妈妈就给你买你惦记很久的新书包。”姐姐苦口婆心的对乐乐说。

孩子如愿的考到了前五名,买到了自己中意很久的新书包。

“妈妈,下一次考试如果我还考到前五名,我想要一个ipad。”乐乐跟父母做交易。

“好啊!”姐姐有口无心的答应着。

直到乐乐拿着0分的语文试卷回到了家,姐姐一脸惊愕,空气顿时凝固,我感受到了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息。

看了看试卷上空空如也,但凡写几个字也不至于0分。

乐乐却不以为意,还啃起着苹果说:“上次说好的考进前五名买ipad,妈妈说话不算话。”

原来,之前的那次考试乐乐考进了前五名,姐姐没有兑现诺言买ipad,才出了这样一场闹剧。

香港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物质其实只会刺激子女短暂动力,久而久之只会索求更多,变本加厉。

这些话一定听起来特别的熟悉:

“宝宝乖,把这些都吃完,妈妈给你买新玩具。”

“这次考试超过90分,爸爸奖励你100元。”

“帮妈妈把碗洗了,等下给你买冰激凌。”

“宝贝,今天午睡睡着,妈妈就奖励棒棒糖。”

从心理学来讲,每个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一个孩子自发的想要学习,就是内在驱动力,然而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是外在驱动力。

如果建立的链接是外在驱动力,那么只要外在驱动力撤销,事件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习惯于物质奖励的孩子,一旦没有物质奖励,好习惯或好行为就会消失。

姐姐华丽丽的将孩子的“想学习”这一内在驱动力,转换成了物质奖励这一外在驱动力。

2

美国有位独居的老太太,喜欢安静的独处。

邻居的几个淘孩子,经常在屋外玩耍。不知怎么的,突然有一天,这帮熊孩子玩出了新花样——踹垃圾桶。

屋外时不时的传来震震噪音,几天后这些孩子还是没有消停,老太太忍无可忍,想了个办法。

老太太叫来了这几个孩子:“你们以后每天都来踹垃圾桶,然后我每天给你们每人2块钱。”孩子们很开心。

两天后老太太对孩子们说:“我最近比较拮据,只能给你们一人一块钱了。”

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但第二天孩子准时来踹垃圾桶了。

老太太对孩子们说:“我最近救济金还没有拿到,只能给你们一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很生气,甚至暴跳如雷:“我们每天用力的踹垃圾桶很累的!”说完熊孩子们扬长而去,老太太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3

曾经在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看到他念了书,就用美味酬劳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诺给他镶有花边的领巾和漂亮的新衣服;

你给予的这种报酬和奖励,不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他应该追求的,从而鼓励他去向往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

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成人对孩子的物质奖励往往会带来很多坏处。

☞此刻有用,长远无效,不利于习惯养成:

驱动力专家丹尼尔.平克说过:“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其效果会逐渐消失。”

尹建莉老师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里提到过:“买玩具,如果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就痛痛快快的给孩子买,不要把背古诗和买东西联系起来。”

她曾经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也提到过“考好了不奖励”,物质奖励对好习惯、好行为的养成没有任何好处。

买玩具就是买玩具,吃饭就是吃饭,学习就是学习,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逐渐对很多东西失去兴趣,对原本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将喜欢画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被告知:如果画的好就有奖品;对另一组孩子说:“我很喜欢你们画画,我想看看你们画的画。”

孩子们很高兴的画起画,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孩子得到了具体的点评。

几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第一组孩子不再主动画画,第二组孩子还是跟原来一样很开心的进行绘画。

后来这个实验在几个不同的国家进行实验,结论都是一样的。

☞成年后自律性差

通常在物质奖励下培养的孩子,大多成年后自律性差。

用一些物质去鼓励孩子,孩子通常会慢慢的开始依赖“物质”这样的外在驱动力。

当一个人持续的依赖外在驱动力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就很难用内在动力去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长此以往,人的自律性就会变差。

4

曾经有位美丽的女教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很多的男孩子都想得到她的关注和喜爱。

这个女教师非常喜欢班里的罗斯,他纪律好、成绩好。

她安排罗斯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还亲吻了罗斯,祝他有更好的未来。

一个低年级的男孩非常嫉妒,他跟美丽的女老师说:“我也想得到你的一个吻。”

女老师微笑着对他说:“罗斯的成绩非常好,也很守纪律,如果你跟他一样优秀,我也会奖励你一个吻。”

从此以后,男孩像变了一个人,他努力学习,各方面突飞猛进。

后来,全校都知道了这个男孩,最终他如愿的得到了这个女老师的吻。

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亨利•杜鲁门。

鼓励孩子的方式千千万,没必要用物质奖励这种低级的做法,可以换成很多高级的做法。

☞不吝啬对孩子的肯定

倪萍曾经在《姥姥语录》里写过,姥姥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神”,他们深深的信任着父母,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增添的就是孩子的自我肯定力。

正如陈美龄受采访的视频中所说:“孩子的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建议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给孩子一个记录荣誉的本子

在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提到过,她给女儿圆圆弄了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做的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学会认钟表”等等。

尹建莉将其称为“记功簿”,记功簿实质上是带给孩子一种荣誉感,孩子会极其珍惜这种荣誉感。

“记功簿”形成的是一种正面暗示和良性刺激,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

她在文章中特别提到: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避免惩罚记录,避免过错的强化。

她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她告诫家长:不要进入这种怪圈!

☞ 用有趣的事来奖励孩子

正如陈美龄受采访的视频中所说:奖励孩子是一件有趣的事,是整个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许是周末一起制作美食的快乐,也许是一起去郊外野炊的快乐,也许是一场普通的电影。

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很多,终其所有,我们都想要孩子幸福一生就已经足够,快乐也需要练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也会成为一个有趣又快乐的人。

正如龙应台所说: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逝,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左右,他们的未来都要靠自己,我们应该早早的抛弃物质奖励这种低级的做法。

鞭子抽在心上,比抽在屁股上更有效。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