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區白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白芨種苗繁殖 白芨病蟲害防治

  白芨(Bletilla striata),別名連及草、甘根、紫蘭等,蘭科白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塊莖入藥,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均有栽培,以塊莖入藥,性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主治肺胃出血、外傷出血、癰腫、潰癌、手足皸裂、湯火傷等症,為傳統常用中藥材。由於市場需求的擴大,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野生白芨遭到過度採挖,導致其野生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瀕臨滅絕,已被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予以保護。

四川地區白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白芨種苗繁殖 白芨病蟲害防治

  1 特徵特性

  白芨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假鱗莖塊根狀,白色,肥厚,有指狀分歧;莖粗壯、直立;葉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漸尖。總狀花序頂生,花大,紫紅色,花瓣3,唇瓣倒卵長圓形;蒴果圓柱形,種子細小如塵埃,自然萌芽率極低[1]。白芨花期4—6月,果期8—10月,12月倒苗。

  2 生態習性

  白芨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溼的環境,忌陽光直射,不耐寒。最適氣溫25~30 ℃、空氣相對溼度60%~70%;夏季氣溫高於35 ℃、空氣相對溼度高於80%時均不利於其生長;冬季氣溫低於10 ℃時停止生長,0 ℃以下或遇低溫霜凍,假鱗莖易凍傷或凍死。常生於丘陵、山溪谷邊及廕庇草叢中或林下溼地,適宜栽培於陰坡或較陰溼的地塊,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佳。

四川地區白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白芨種苗繁殖 白芨病蟲害防治

  3 高產栽培技術

  自然野生狀態下,成熟的白芨種子呈粉末狀,非常細小,極少萌發成苗[4]。因此,其種子自然萌發率極低,繁殖困難,目前人工繁育多采用分株繁殖,即將塊莖切成小塊種植。此外,採取組織培養技術也可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實生苗,目前生產上也有采用。

  3.1 選地整地做畦

  白芨喜溫暖、陰涼;忌陽光直射,不耐寒。宜選擇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主的陰坡或較陰溼的生荒地塊栽種,也適宜於經濟林下套作,四川地區有在獼猴桃樹下套作白芨,取得成功。栽種前深翻土壤20~30 cm,結合翻地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22.5~30.0 t/hm2、複合肥750 kg/hm2,土肥混勻,於栽種前再淺耕1次,然後整細耙平,四周排水溝通暢。整地後做寬1.2 m、高30 cm廂面,按株距20 cm、行距25~30 cm、溝深10 cm開溝或挖定植穴種植。

  3.2 種苗繁殖

  3.2.1 分株繁殖。白芨以塊莖繁殖可於9—10月收穫時,選當年生具有鱗莖和嫩芽,且無蟲蛀、無採挖損傷的塊莖作種。四川地區可隨挖隨栽,也可將種貯藏至翌春2—3月栽種。置通風乾燥處陰晾數日後,沙藏於通風、陰涼、乾燥的室內或木箱,注意檢查處理黴變。栽種時將有嫩芽的塊莖分切成小塊,每塊帶芽1~2個,傷口蘸草木灰。栽後覆3~4 cm厚的細土,澆1次稀薄的腐熟糞水,然後蓋土與廂面齊平。

  3.2.2 組織培養。採用液體培養基液體懸浮培養萌發種子,能有效提高白芨種子萌發率,縮短白芨成苗時間,快速獲得白芨幼苗,目前已獲得成功,有商業化白芨組培苗銷售。

四川地區白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白芨種苗繁殖 白芨病蟲害防治

  3.3 移栽

  當幼苗的根生長到3~5 cm長時可移栽,移栽前需先馴化,再在煉苗棚中培養一段時間,前期注意弱光保溼,一般覆蓋遮陽網保持弱光,並覆蓋薄膜保溼,移栽15 d後白芨成苗即生長正常,移栽30 d左右即可定植。白芨移栽存活的關鍵是原球莖的大小及活力,一般有原球莖的幼苗均可移栽存活,存活率可達95%以上。

  3.4 田間管理

  3.4.1 中耕除草。白芨田間除草主要分為4次,第1次於4月齊苗後,第2次於6月生長旺盛期,第3次於8月後,第4次則結合間種作物收穫期進行除草,每次中耕需淺鋤,避免傷芽傷根。也可採用黑色地膜覆蓋防除雜草。

  3.4.2 排灌水。白芨喜陰溼環境,栽培地需經常保持溼潤,夏季乾旱時需早晚各澆1次水。白芨怕澇,雨季需及時疏溝排出積水,避免爛根。因此,保持田間排水溝通暢非常重要。有條件的地方可安裝自動化噴灌系統灌水。

  3.4.3 追肥。白芨喜肥,生育期間,結合中耕除草追肥3~4次,每次施複合肥450 kg/hm2左右。8月後結合第3次中耕除草將充分漚熟的堆肥蓋土壓入廂面。冬季倒苗後施足腐熟廄肥或堆肥,有利於白芨養分積累,促進假鱗莖的生長和萌芽。

  3.4.4 間作和遮蔭。白芨植株矮小,生長緩慢,栽培年限一般為3~4年,可於前2年在行間間種短期蔬菜作物,進而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在光照較強、無廕庇條件的地方栽植白芨時,需覆蓋遮陽網,特別是春夏季節。

四川地區白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白芨種苗繁殖 白芨病蟲害防治

  3.5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和黑斑病,以防治為主。根腐病又稱爛根病,發病期6—8月,四川地區多在春夏多雨季節發生。發病初期根局部呈黃褐色而腐爛,以後逐漸擴大,發病嚴重時,地上部分枯萎死亡。田間管理時注意排澇防水,土雜肥要充分腐熟發酵,及時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500倍液灌根,也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倍液噴施,每隔15 d噴施1次,連續3~4次。黑斑病7—9月為發病盛期,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溼性粉劑1 000倍液浸種預防,或發病時噴施,每隔5~7 d噴施1次,連續2~3次。

  蟲害主要是地老虎。3—4月清除田間及周圍雜草和枯枝落葉,消滅越冬幼蟲和蛹;清晨日出之前,檢查田間,發現新被害苗附近土面有小孔,立即挖土捕殺幼蟲;4—5月,小地老虎開始危害時,用50%甲胺磷乳劑1 000倍液拌成毒土或毒沙撒施300~375 kg/hm2,防治效果較好,也可用90%敵百蟲1 000倍液澆穴。

  3.6 採收與加工

  白芨種植到第3~4年後即可採收,9—10月地上莖枯萎時,用二齒耙、平鏟或小鋤細心地將鱗莖連土挖出。要留種的將塊莖單個摘下,不摘鬚根,選留新杆的塊莖作種用。其餘的摘去鬚根,除掉地上莖葉,抖掉泥土,運回加工。

  加工時在清水中浸泡1 h後,除去粗皮,洗淨泥土後放沸水中煮(或蒸)6~10 min,至內無白心時取出,烘至全乾,去淨粗皮及鬚根,篩去灰渣使其光滑潔白。一般可採收鮮品12~15 t/hm2,可加工幹品3.0~4.5 t/hm2。白芨以個大、飽滿、色白、半透明、味苦、嚼之有黏性、質堅實者為佳。貯於乾燥通風處,注意防潮防黴[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