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周的始祖叫“弃”,父亲是“三皇五帝”第二帝帝喾,是帝喾与来自姜部落的一位妃子生的儿子,所以弃是黄帝部落与姜部落联姻的一个见证。弃与尧舜同代,曾在尧舜二帝时期担任负责农业种植的官员,封于今天关中一带,官职司农,所以也叫“后稷”。

《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周始祖“后稷”

弃之后,周族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衰落,失去了原来的封地,向北迁移,流落于戎狄之间,因长期生活于远离中原的边缘地带,练就了周人与戎狄交往和从事贸易活动的能力,所以周人有先天的包容性以及整合外族的能力。

周人发展到第九代古公亶父时,商王朝已经衰败,对边疆戎狄的管控能力大不如前,戎狄经常袭扰内地,周人也面临被攻击的威胁,为避免与戎狄之战,也是出于体恤族人的考虑,古公率领族人回迁到岐山一带,在此开始修建城池,摒弃戎狄之俗,恢复中原的文明制度,势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与腐朽的商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族发展到文王姬昌时,已显天下归心之势,文王以其卓越的德行、技艺和智慧,获得了天下君子的普遍认可(那时的君子,通俗的讲就是有识之士),这些士对周王朝制度和疆域的形成、巩固和拓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后稷、古公亶父、文王、周公

文王时代,启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其中大部分都是非本宗本族的外姓外族之士,封赐给他们土地和庶民,让他们平等的参与周王朝的治理和统治,承担保卫周王室的义务。周的封建与夏、商的封建有着根本的区别,夏商的封土赐民一般大都局限于本宗、本族,像士这样的外族群体,一般也就是参与管理的权利,基本没有封分的权利。周则不同,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戎狄逼迫外逃,新获得的土地及其庶民则不断地赐封给士这个群体,所以夏商,无论是在疆域的广阔性,还是政权的持久性上都不能与周相比,因为本宗本族人数毕竟有限,和士这个庞大的群体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一旦这些人享受到这种前所未有的待遇,迸发出来对周王朝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是无与伦比的,他们的荣华富贵与周王朝休戚与共,保周王朝就是在保他们自己,因为周之前没有人赐封过他们这个群体,周之后会不会有,谁也不知道。正是这种权力下放的经典封建,让周王朝的向心力、财力、人力和战斗力倍增。

《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周人不仅用经典的封建巩固士与周王朝的命运共同体,在整合蛮夷部族时也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这样的文治,在武王伐商和联盟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蛮夷部落的参与。周人虽居于华夏腹地的边缘,但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在商朝末期,周人其实已经被各诸侯国推存为心目中的盟主了,诸侯之间有什么解决不了争端,都会让周王去裁决,可见周王室的德行和制度在当时诸侯心目中地位,这种功高代主的苗头也是招致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的主要原因。

《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文王生前已经为周王朝积累了足够的民心、优良的制度文化和长远的建国治国构想,只待天命的到来。反观商王朝,衰败始于王室对天道信仰的丢弃和漠视,而民间百姓却深信天道,所以王室的荒淫无道与民间的期盼相距甚远,致使民怨沸腾,早想改天换日。推翻腐朽的商王朝,建立民心所向的周王朝,这一使命落在了周武王的身上,武王通过“敬天保民,以正君位”实现了对商纣的成功讨伐。什么叫“敬天保民,以正君位”?通俗的讲,就是武王提出,具有合法性的王是天命的,不是靠自己的武力得来的,那怎么能看出是天命的呢?就是观察领袖是不是真正的亲民爱民,民为天之子,爱民敬民就是爱天敬天,天自然降天命于这样的领袖,让其代天做天下万民的君王,这是先圣“德、天”思想的延续和传承,通过这个可以占据天意、道义和民意的高低。再一个武王虽然被称为“武”王,承担起了“替天行道,讨伐商纣”的重任,但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主,在讨伐商纣的过程中,尽量利用联盟和纳降的方式,减少杀戮,即使在攻下商纣之后,也没有大开杀戒,只是对有罪是人进行了一定惩罚,留用了大多数的旧臣,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主流的商朝制度和文化习俗,所以一定程度上讲武王并没有灭商,而是修正了商王朝不合天理民意之处,商王朝优秀的文化和人员得以保留任用,这种是非常明智之举,上合天意、下合民意、中间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商族能人。

《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周人之所以这么做,除了顺应天道民心,还有一个客观的现实。周作为一个西部边陲部族,长期游离于中原文明的边缘,虽然势力日趋壮大,但在华夏核心的中原地区没有颠覆性的影响力,这从武王伐纣成功后,急切的拜访商朝老臣,寻求治国之道就可以看出。如果周人推存武力攻伐,大肆杀戮,将失去凝聚人心的力量,让天下人以为周人只不过是假借天意、夺取天下而已,和商纣王没有实质区别,甚至有可能激起商人排斥外族的心理,不利于商人对周的认同和归顺,更不利于周王朝建立和长治久安。所以仔细品味周武王灭纣后的分封,你就能品味周人的包容和胸怀天下之心。武王首先分封的恰恰是商人,首批分封商人的目的,就是要召告天下,我周人伐商是替天行道,不是奔着私利去的,不是为了取代商而攻伐。第二批分封的诸侯为,最早协助周人伐纣的异姓诸侯,这是对天下正义之士功绩和捍卫正义的肯定和奖赏,鼓励天下人应该向这些人学习,勇于捍卫和弘扬正义。第三批分封的是黄帝、尧、舜、禹以后,表明周人将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优秀的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华。第四批分封的是参与建国大业的异姓功臣谋士,这是对他们忠臣和付出的肯定和奖赏。最后受封的是本宗本族的亲人,除了表明周人大公无私,胸怀天下的意志,也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是周王朝制度的最重要和最有别于以往王朝的闪亮点,后面会展开讲。值得一提的一点,周王朝分封给诸侯的东西除了田地和庶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礼器,礼器相当于诸侯与君王的一种契约,对君王而言这是一种展现君道威严、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有效途径,它证明了诸侯所有的一切都是君王所赐;对诸侯而言,时刻提醒他对君王负有的义务和责任。

《失落的文明》第6篇: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是怎么锻造的(1)

通过周人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文王、武王时期,实现了初步建国和初步的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

点击下面链接,看本系列其他文章

1、

2、

3、

4、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