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却要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呢?

饿死的猫

扶苏如果继位,基本宣告李斯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

这是一道选择题——是天下百姓更为重要,还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很可惜,李斯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决定跟胡亥、赵高同流合污的那一刻,政治格局就已经形成了!

秦二世—赵高—李斯的三巨头执政,就在嬴政死的那一刻开始生根发芽,他深知嬴政的选择,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贵为丞相,如若想要颠覆赵高、胡亥并非难事,只是他没有这个理由!

否则,他完全有能力扭转乾坤,一举击溃胡亥和赵高。以丞相之名控制始皇帝亲卫,将胡亥及赵高严密监视,随后快马加鞭告知扶苏。或者,假意顺从赵高秘密通知扶苏引兵夺位,时机成熟之时,凭借自己丞相之威望,号召天下人拥立扶苏而非胡亥

这样看来,胜算是很大的!毕竟扶苏手里有蒙恬,而蒙恬手里有千军万马!


政客李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流芳千古

法家执行者李斯,是不会和有一定儒术熏陶的扶苏成为盟友的,而且蒙恬这一类的开国功臣又不会成为自己人。所以,他选择了看似“可靠”实则危险的盟友。他相信自己一生投机,此次也不会赔本的,可惜这一次不仅赔本,连命都陪上了!

李斯临死前对儿子的那句话很经典

我还想和你牵着家里的小黄狗,到蔡东门去打兔子,但是能够实现吗?

随后即被腰斩并弃市的李斯,不知在他弥留之际是否后悔莫及,或者说,心思缜密的李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胡亥并不弱,只是对于权力的欲望并不高,但不代表他可以放任任何一家独大,所以他需要作出制衡,以保证权力不倾斜向某个人

胡亥注定会选择与赵高的同盟,因为内外之分,他断然不会扶持李斯。但极度膨胀的赵高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李斯也在这场博弈中,对于赵高的政治水平过分的相信

因为李斯的儿子驻守东方重镇(河南一线),而大将章邯也是他的人,这二人是李斯的免死金牌,可李斯就是聪明过头,他认为赵高是断然不敢将其一锅端的,毕竟投鼠忌器,如若李斯一死,无论是儿子或是亲信,都不能允许这种状况出现,国内大乱的情况下,东方门户将彻底洞开,结果不言而喻

是天意还是发展的必然——陈胜们的失败让赵高铤而走险

此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如火如荼,让秦朝开始有了危机感。而项梁同志也一度也风光无限,大有重展六国雄风的势头。这样来说,李斯应该会比较安全,毕竟外患尚未解决就自相残杀的结果,赵高是知道的

或许是天意不可违,李斯注定要接受宿命的安排。项梁、陈胜的相继被灭,让赵高误以为已经高振无忧,无需再担忧东方边关。或者说他已经等不及了,权力的欲望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无论是何种原因,赵高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种最危险的方式,对李斯开刀!伴随着权力的失衡和大乱的局势,支持不住的赵高又以谋害秦二世的方法,来试图挽救危局。随后,子婴设计诛杀赵高,结束了三巨头统治的时代

只是为时已晚,秦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面临灭亡。其实在李斯被清算的那一刻,秦朝就已经走上灭亡之路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的风光半世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李斯,早年是为郡县小吏,学成入秦后,拜入吕不韦门下。随后辅佐秦王嬴政灭六国,成就帝业

主张焚书坑儒,加强中央集权;参与制定律法、统一度量衡、以及小篆的敲定,李斯都尽心竭力,并作出卓越贡献。李斯的政治主张,为中国及世界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

作为帝国宰相,李斯的前半生堪称是风光无限。而品尝了权力滋味后的李斯,更是不愿意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也就是说,他为何会在扶苏和胡亥的选择题中,做出了“愚蠢”的选择!

他为了自己的权力,放弃了对国家、对嬴政的忠诚。扪心有愧的李斯,试图挽救危局,去改变由胡亥即位后的政治变化,可惜他遇到了赵高这样的对手,不讲道理、水平一般的赵高,硬是把帝国宰相李斯给解决了,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去敲响了秦帝国的丧钟!风光了大半辈子的李斯,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李斯选择了走钢丝。因为他深知,师从淳于越主张儒术的扶苏上台后,自己将不再是帝国的权力核心

为了自己的性命无忧,李斯计划堪称周详,因为他深知,如若不想一起完蛋,那最好不要对自己动手(军事重镇在其子手中,重要将领也是自己的嫡系)

看似走过钢丝桥,成功着陆的李斯,却是大错特错。他面对的赵高,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惜一切的亡命之徒,哪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说损一千二又何妨?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机关算尽的李斯,虽然最后的下场是悲惨落幕,但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后悔!

因为,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政客就像瘾君子失去了海洛因——生不如死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李斯虽然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获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李斯的人生格局始终都不太大。李斯这个人从小就想着飞黄腾达,李斯其实出生在楚国,他一直想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为了理想,他辞去了小吏的官位跑到了齐国拜荀子为老师,开始求学之路,荀子当时的特长是研究帝王之术,毕业后,李斯把当时的战国七雄研究个遍,他觉得去秦国最有前途,于是便奔赴秦国找机会。在秦国,李斯和秦始王一拍即合,秦始王非常欣赏他,几乎是言听计从,李斯给秦始王出了不少主意,比如离间其他六国君臣的招数都是他想出来的,关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修建全国性道路的建议也是李斯提出来的。



但是李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老年时代,他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那就是在秦始皇突然病死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为了国家利益出发,和宦官赵高一起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不让太子扶苏即位,而是拥立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做皇帝。因为李斯不是扶苏的亲信,两人关系比较一般。而这个胡亥就是被宦官赵高攥在手里玩弄的一个昏君,胡亥继位后把秦始皇其他的子女全部杀害。李斯和赵高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李斯的目的还是为了秦国的政局稳定。而赵高就是喜欢抓住权力的小人,凡是对自己权力有威胁的人赵高都要杀灭,说的直白点,赵高就是一个酷爱权力的没有什么水平的流氓大臣。


李斯最后被赵高诬蔑成了谋反罪,公元前208年,李斯在咸阳闹市被当众腰斩。秦国没有过多久也灭亡了。不知道当时为了促秦统一六国,曾经多次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制造大量谋反罪的李斯在临死前是什么感受。


科坛春秋精选

首先必须承认,李斯的确很聪明。

在中国历史上, 李斯绝对是草根奋斗成功的绝佳代表。他初为楚国郡里一小吏,专管仓库。有一次,巡查仓库时,被两只老鼠刺激了一番,从此洗心革面,决定重新活过。

两只老鼠,一只肥得流油,一只又瘦又脏。那只肥得流油的躺在仓库顶上吃米,见人也不怕。那只又瘦又脏的在下水道里吃着不洁的东西,见到人就吓跑。

李斯昂头叹息:人生若鼠,我为何要当那一只又瘦又脏的一见到人就吓得瑟瑟逃跑的老鼠呢?

他决定辞职,前往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是仅次孔子孟子的儒家大师。数年后,学成出关,他没有前往六国求职,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西边的秦国。

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其实,两千年之前的李斯只懂得这个基本的职场道理。六国人才众多,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发达。而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对人才都是求贤似渴,从未中断。 而一部秦国史也证明,那些在六国混得不如意的士子,进了秦国都有一翻大作为。

他自认为,他必然是其中那一个。

李斯初入秦国时,只不过是吕不韦属下的一个门客。 然而,他这样胸怀大志之人, 会当一辈子的门客么?

周星驰说,你可以骂我是跑龙套的,但你不可能永远都骂我是跑龙套的。世人都以为李斯一辈子都不过是个门客时,他却悄然以门客为跳板,见到了年轻的秦王赢政。

当时的赢政,如果从秦孝公算起,他已经是王七代了。赢政不似他后来的幼子赢胡亥,只觉人生虚无短暂,能多享受就多享受。反而,他也是胸怀天下之人 , 而他那只狠锐的眼睛里已透出,他此生必建史上空前之功劳。

一个传大的君跟一个伟大的臣的相遇,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犹如长天之上 ,闪电与雷电的和响。人都说, 君臣相恋,犹如男女情爱,总不知道哪一天谁要被对方抛弃。

但是,秦王赢政跟李斯之间的相恋,尽管之间出现了逐客令的波折,但是李斯对秦王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滚滚。 他给秦王上书,秦王赢政被他感动,废除逐客令,李斯终于留在赢政身边,从此俩人不离不弃。

一个人臣之子,最高梦想是什么?当然是丞相。

在赢政由秦王变为秦始皇时,李斯从最初的被拜为上卿,到廷尉,又到丞相,成功而又完美地实现了逆袭。

在秦始皇暴崩之前, 李斯的政治达到了巅峰。

据《史记》记载, 在秦始皇崩之前, 李斯长男李由当三川郡太守,别他男的都取秦室公主,而他的女儿,全都嫁秦室诸公子。

这种繁华到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年,李斯长年李由告归咸阳,李斯在家置酒待客,百官皆来长贺,门前车骑千数。

这样的一个繁华场景,连李斯都忧心叹息:我的老师都说了,物禁大盛,而我的位置已经到了人臣之至,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呀。

物极必反, 泰极否来, 这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道理。

其次,正是因为李斯活到顶,他必须保住这富贵之门,所以后来不得已跟赵高合作,扶持赢胡亥。

秦始皇生前,没有立皇后,也没立太子。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多多。但总之,他很喜欢幼子赢胡亥。于是在他巡游天下之时,唯带赢胡亥以及他的老师赵高出行。

这似乎是一种命运的暗示么?

不知道。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始皇的暗示害了他的王朝。

后来,秦始皇巡游路上驾崩。据说,还给扶苏特别给了一封书。这时候嗅觉灵敏的赵高,马上叫赢胡亥扣压诏书,而他亲自前去跟李斯谈判。

他问李斯,你的功劳比蒙恬还大么?

李斯如实说,不敢。

赵高说,扶苏上台以后,肯定赏识蒙恬的,还有你的未来么?

李斯无话可说。

赵高又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联手起来把他们搞掉呢?

李斯先是推辞,后来终于抵不住赵高的恐吓,终于软下来,跟赵高狼狈为奸,扶持赢胡亥上位。

为什么李斯经不住赵高的恐吓呢?

因为害怕!

他害怕什么呢?

他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这才是问题所在。

古往今来,多么豪杰英雄,当他们爬到富贵顶峰之时,都是拼命保住 ,而不是激流勇退。李斯如此,后世的霍光也是如此。

于是悲剧发生了。

李斯以为,满朝以上, 就他跟赵高说话了算,他以为,只要他跟赵高联合一起,富贵无疆。

他却没料到,赵高是一个想吃独食,不想跟他共享天下的人。

之前李斯对赵高还怀有幻想,当他最后又打破幻想的时候,决定上密奏告赵高。

聪明真被聪明误啊。

须不知,当时赵高为了得天下,早就想方设法把那个虚无主义者的赢胡亥给架空了 ,满朝能说话的就他一个人。而李斯的密秦,赵高早早看了,但是赵高不露声色,继续表演。

赵高有备而来,倒告李斯一状: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郡守,楚国造反军陈胜等皆从旁县而过,过三川,李由守城不肯出就罢了,还听说他跟起义军有文书来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必须查。

之前,李斯因为陈胜造反,而李由没有前往镇反,怕被问责,不敢声张,只得瞒着前线问题继续拍秦二世马屁。没想到,拍了半天,自己还被踢了一脚。

赵高奏书一下来,身为赵高学生的赢胡亥似乎挺配合,点头说:必须查,这个事那就让赵老师查吧。

他把审查李斯的任务,交给了赵高。

事情可想而知。

赵高在后宫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就等这一天出人头地,决不会跟任何人分享天下。

于是,赵高马上派人审查李斯。

最后,李斯被腰斩。

腰斩之前,李斯肠子都悔青了。

但也无可奈何。

之后,三族被夷,一生的奋斗,都烟销云散了!

总结:李斯成功就在于不放弃对功名的追逐,而他的被诛也在于对功名的追逐与迷恋,被赵高利用,才沦为三族被夷!

悲乎也哉!


月望看历史

李斯一辈子一直再推行法家学说,用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帮助始皇帝统一六国。秦朝灭六国后李斯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时秦始皇出游,病死于沙丘,并留下遗嘱让公子扶苏回来发丧继位。此时的李斯因为始皇帝死于外,害怕公子们出来争权,导致天下大乱,于是就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方式。可以看到,此时的李斯还是心系大秦安危,一心为大秦着想。

秦始皇在去世前,曾经将后事托付给丞相李斯与太监赵高。赵高身为胡亥的亲密好友,支持胡亥上位可以理解,但身为丞相的李斯难道不知道扶苏才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吗?为何还要帮胡亥而不帮扶苏呢?

秦始皇死的过于突然,赵高想着如果扶助扶苏登基,那么他的日子就到头了。要知道,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可没少得罪扶苏,况且扶苏一旦继位一定会重用蒙氏家族,自己还有什么盼头呢?但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伪造遗诏的,因为这李斯的篆体没有人可以模仿出来。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先是恭维了一番,又是陈明利害,大致意思是你李斯为了个人的私欲当初害死韩非子、害死白起,这可都是灭族的大罪。如果扶苏登基,一定会彻查此事,你的结果可不美好啊。

李斯被赵高的一番言论说的心惊肉跳,自己的荣华富贵不保这或许是一个小事,被灭族这可是大事了。赵高又说,只要立了一个无能的公子,他们不但可以保住富贵,还可以继续操纵权柄,李斯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保住。

李斯当时就吓破了胆子,答应篡改遗诏,更为恶毒是命令公子扶苏自裁。这公子扶苏接到圣旨,不得不当场自刎。如果说赵高是赵国遗留在秦国的间谍,或许这一切都不难理解了。

李斯也没有好结果,被赵高诬陷打进了大牢,并且欺骗他只要认罪可以保住性命。这李斯之后认罪,结果是连同自己的亲人都被腰斩了。

赵高独揽大权,连秦二世也不放在眼里,对秦始皇的儿孙们展开了大屠杀,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公主、公子被赵高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最后搞的本来风雨飘摇的大秦王朝一蹶不振,而他本人在杀死了秦二世之后,也被其他公子杀死。

李斯一心只想要富贵,为了富贵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不惜出卖对你有恩情的秦始皇。你吸引来的,当然也是一心只想要富贵的人,这些人为了富贵,也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也不惜出卖别人。你为了利害可以出卖别人,难道别人就不会为了利害而出卖你?为了富贵,和这群小人聚集在一起,每天阴谋算计别人,你凭什么觉得这群小人就不会阴谋算计你?跟这样的一群人混迹在一起,你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让我们真正趋吉避凶呢?


蚝尾

主要原因李斯和扶苏在政策上有冲突。

扶苏被秦始皇贬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说其他,就是因为扶苏上书表示不同意秦始皇过度遏制儒学和儒生的政策。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而在另一方面,追根溯源,秦始皇对儒家的政策来自于谁?《史记》明确记载,来自于李斯。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儒生周青臣等建议秦始皇要恢复分封制。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建议,秦始皇当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把这个建议交给了臣下讨论。是李斯,以此为引,大谈特谈分封制的害处,并且进而建议秦始皇对非官方思想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很明显,李斯针对的主要就是儒家。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焚书坑儒事件。

可以说,在对待儒家的问题上,扶苏和李斯有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史书没有告诉我们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但想必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话说重头,秦始皇放扶苏去边疆这一招其实也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当时的秦对国内的仗已经打完了,只有在边境还有建功立业的可能。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扶苏在边境肯定能有功劳攒下来,荣归咸阳。可以说,秦始皇心目中默认的接班人还是扶苏。

如果扶苏回来接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给自己正名。我不是因为为儒生说话而被贬的吗?好我现在就要恢复儒生的地位。这是扶苏肯定会干的。而作为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李斯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被扶苏从权力中心放逐。

不同于蒙恬,李斯在秦国就是一个外国人,无亲无故,还干了那么多绝情事,他若退出权力中心,他的命运肯定是悲惨的。所以,他才决定放手一搏,合伙赵高干掉扶苏,扶持胡亥上位。

一切都是因为个人利益。但李斯估计没有想到,他的结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敦复

关于秦汉的史料存世比较少,照搬单一史料很难得出准确的定论,只能是依托史料大略推测。

——支持胡亥,更加符合李斯的利益。

——扶苏和胡亥都有机会继皇帝位,甚至很有可能始皇帝更加属意胡亥。支持胡亥,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扶苏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以及扶苏本人的才干,极有可能是被人为拔高了

按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说法,李斯选择支持胡亥,主要是赵高游说的结果。其中最打中李斯痛点的是,赵高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简而言之,如果扶苏当了老大,肯定要让蒙恬当丞相,让李斯靠边站。到那个时候,不光荣华富贵打了水漂,能不能得善终都是两说的事情。考虑到这一点,李斯最终倒向了胡亥一方。

我们不能说《史记》中的说法不正确。依据常理推测,赵高在关键时刻游说李斯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李斯不太可能仅仅因为赵高的一番话就决定支持胡亥,这种很傻很天真的人设,不太符合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牌政客。

事实上,从各种情况分析,就算没有赵高这番话,李斯很大概率也会选择支持胡亥,而不是扶苏。

首先,李斯与扶苏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理念大相径庭。李斯是不折不扣的法家,而扶苏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其政治主张也非常接近儒家,至少包含了很大一部分儒家成分。扶苏之所以被“发配”去修长城,就是因为主张对儒士宽容而触怒了他爹。

其次,李斯与扶苏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李斯集团主要是文法吏,而扶苏的基本盘大体是以蒙恬为代表的开国军功集团。李斯就算愿意用自己的老脸去贴扶苏,基本也就是贴上人家的冷屁股。这么浅显的道理,李斯身为一个老牌政客是不可能看不明白的。

最后,在一个政客眼里,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成本+收益”。支持胡亥,起码能捞个拥立之功。支持扶苏,八成狗屁不是。何况支持胡亥当皇帝的政治风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甚至有可能是完全没有风险)。

扶苏是长子,但不是太子,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扶苏已经被册立为太子,选择支持胡亥,着实要有杀身成仁的觉悟,因为希望太渺茫了。

始皇帝终生没有立储,发给扶苏的信也只是说“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话本身很模棱两可,有些人把它解读为让扶苏回到咸阳继承皇位。但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一道简单的“调令”,把修长城的士兵留给蒙恬管理,回咸阳替你爹奔丧。

而且从各种迹象看,扶苏是始皇帝心目中的储君,这件事本身就有存疑之处

始皇帝于公元前210年驾崩,时年49岁,扶苏身为长子,考虑到古人“早婚早育”的优良传统,他这时至少是三张了。如果始皇帝真的属意扶苏为储君,30多年都没有正式册立为太子,这本身就很不符合常理。

扶苏被派到上郡,当了蒙恬的监军,这个安排也不符合储君的培养惯例。依据先秦的政治传统(之后的政治传统也大抵如此),储君或者有意培养为储君的皇子,轻易是不离开京城的。离开京城,一般都是贬谪之意,也就是失去了成为储君的资格。举个例子,唐代太子一般都是封为“雍王”,“雍”指的就是京城。而且,兵者不祥,储君身份贵重,通常太子不会参与军队管理事务,更何况是领着几十万人去干苦工。

有人说,始皇帝派扶苏去军中是为了保护和培养他,是有意立其为储君的意思。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始皇帝在位期间,特别是统一六国后,军政大权独揽。如果扶苏真的是储君,或者是储君候选人,只要不是他爹想杀他,身在京城才是最安全的。更何况立储之争,在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丝毫看不出有多激烈,保护扶苏完全没必要把他弄到上郡去。

封建王朝,皇帝最要提防的就是储君,培养储君政务能力很好理解,培养储君在军中的势力是很难理解的。身为储君,跟将领走的太近,都是要掉坑的(你爹还没死,你就想染指枪杆子,你想干啥?),还能主动让你去监军,给机会培植军中势力?

如果按照常理来推测,始皇帝属意胡亥为储君,都比属意扶苏更说的通。皇帝巡游,带着有意培养为储君的皇子在身边,考察其言行,言传身教其政务处理能力。这是符合一般政治惯例的,也体现了始皇帝对胡亥的喜爱。

胡亥跟赵高的关系也是一个旁证。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从职责上说是始皇帝的机要秘书,管事二十余年。应该说是始皇帝的“体己人”,最有可能掌握始皇帝的思想动态。以赵高之心机深重,在探知领导有意培养胡亥为接班人以后,而刻意与胡亥交好,既符合一般常理,也符合赵高的基本人设。

整件事情如果是这样,可能比《史记》的说法要更加说的通。始皇帝本来就属意胡亥为储君,所以带着胡亥一同巡游。始皇帝沙丘暴毙以后,李斯和赵高顺水推舟,拥立胡亥为新君。因为是顺水推舟,又可以获得拥立之功,李斯当然不会拒绝这种机会。

至于说处死扶苏和蒙恬,是胡亥的本意,还是赵高和李斯怂恿的结果,甚至是始皇帝为替新君扫平潜在危险,而有的想法。这几种可能性都存在,确实就不太好说了。

扶苏被人为拔高,不是今天的事情。陈胜吴广起义打的就是扶苏的名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

陈胜曰:“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名正,则言顺。为了具备政治合法性,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起义军当时打出了扶苏的旗号,且开始有意渲染“扶苏英明神武”、“当为天子”、“胡亥得位不正”之类的说法。

其后,因为扶苏政治主张上倾向于儒家,且其“仁爱恭让”(按照《史记》的说法,一纸假诏书,手握30万人马,都能严格遵守“君要臣死,父要子死,不得不死”,这种行为堪称楷模了)的形象符合儒家礼教,而被历代儒士推崇,也变相拔高了其形象。

最后补充一点,在胡亥手里秦帝国崩塌,李斯本人也丢了性命。这是事后结果,依据结果简单反推,就说李斯当初支持胡亥是愚蠢的行为,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

而且李斯并不是没有做准备,他的布局可以说是比较缜密了。军队里有心腹章邯,枪杆子至少能握住一部分。自己的亲儿子镇守东方重镇,相当于守住了退路。

在这个老牌政客的概念中,赵高是不会轻易翻脸的,因为翻脸基本就等于翻桌子,砸了锅谁都没饭吃,这不符合政治游戏的基本规律。而且胡亥稍微有点帝王心术的话,也会在两人之间找平衡了,毕竟一方被彻底干灭了,皇帝的位子也就坐不稳了。

李斯失算的地方在于没想到“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赵高是没想按正常套路玩,胡亥是没能力按正常套路玩,结果把按正常套路玩的李斯给玩死了。


月下没有花

先说答案

李斯贪生怕死,患得患失之心太重,因而不顾一切,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也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到的:

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

一些解释

《史记》中对赵高游说李斯的过程是这样记载的:

《史记·七十列传·李斯列传》: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赵高开门见山,向李斯提出改立太子,指出立扶苏的文件和印玺都在胡亥手中,暗示这是一件可以操作的事情。

李斯断然拒绝。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赵高遂以五问指出蒙恬与扶苏的关系不是李斯所能企及的,借以引出下面的劝告。

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

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

赵高指出李斯与扶苏并不亲厚,扶苏登基,必用蒙恬取代李斯丞相为位,而胡亥礼贤下士,暗示李斯立胡亥为宜。

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

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赵高批评李斯不知安危,不及圣人之智。李斯怒。

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

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

赵高指出胡亥得天下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劝李斯识时务,李斯反驳胡亥的天下必然导致天下大乱。

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

於是斯乃听高。

赵高以李斯自身祸福劝问李斯,李斯念及自身祸福,遂从赵高。。。。

从改立太子的可行性、从蒙恬与扶苏的关系、从批评李斯不明智、从胡亥必得天下这是个角度来游说李斯,李斯皆不从;

而从李斯自己的祸福角度来劝说李斯,李斯就从了。

不由想起另一段《史记》中的记载:

《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评李斯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这样评价李斯为何有如此重的畏死患失之心:

前所以自进者非其道,

继所以自效者非其功,

后所以自保者非其术,

退所以自置者无其方,

则失果可患而死果可畏。

.........

天下无必死之涂,而亦无可几幸之得。

.........

也就是说:

李斯当年借以的进身之道并不是他自己的道,他当年得以被重用的功绩也不是他自己的功绩,他借以自保的措施更不是合适的措施,最后他赖以自置的方法也不是合适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就意味着真的失去了,对他来说是值得忧虑的,死也的确就是可怕的了。

天下没有必死之途,也没有侥幸得来的可以长久的幸福呵。。


平凡2850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苏是偏向于儒家的秦国王子,二人在政见上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扶苏当了秦二世,李斯必然会早早下课,接替他的一定是蒙恬或者蒙毅。仅管李斯可以安享晚年,但是李斯不愿意离开权力的中枢,因此李斯选择了扶持有法家基础的胡亥,这个孩子好控制;而扶苏不仅年长,更有主见,且有蒙恬大军相助,因此李斯必然无法控制扶苏。

按李斯的想法,他执掌了秦国大政后,伺机废除胡亥,再立一个贤能的王子为皇帝;对于赵高这个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则直接处理掉。李斯相信大秦在他手上一定能实现万世传承,这样他在九泉之下见了秦始皇嬴政也有说法。

不过李斯作为法家法治派的继承者,他善于治国理政,善于用阳谋与实力解决问题,却不善于宫庭内斗,不善于阴谋下流。赵高尽管也精于法律,但他的心更加黑暗,也更加善于阴谋。在赵高的运作下,帝国元勋与嬴秦宗亲都被处理了,用为帝国元勋与嬴秦宗亲代表的李斯也被赵高腰斩于市,(李斯与嬴政是儿女亲家,所以李斯也算是嬴秦宗亲)从此大秦真正进入了灭亡期。

李斯尽管聪明,但是没有天下为公的公心,在公心方面与商君相比,李斯差之远矣!李斯尽管有才,但是最后一关才能没有用在刀尖上,反而助纣为虐,将大秦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大秦铁鹰剑士

首先来看李斯是什么样的人。

李斯的同学是韩非子,韩非子是什么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李斯的老师是荀子,那是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李斯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之一,而李斯之所以能在秦国得到重用,就在于秦国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国家。这才是重点。

扶苏的师傅是儒生,因此持苏最后成为儒家思想代言人,自然是大概率事件。一旦扶苏上台,必然会打压李斯这样的法家路线人士。

再来看胡亥,胡亥的师傅是赵高,赵高也是法家人,打小和秦始皇一起学习法家思想,自然教授胡亥学习法家思想,胡亥自然也会成为法家思想代言人。

二、

经由以上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秦国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国家。

那么喜欢儒家思想的扶苏肯定会被秦始皇排除在接班人行列的。有人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吕不韦为秦国丞相期间,也曾向秦始皇建言,应该在法家思想之外,加上些仁政的思想,作为治国的补充。而秦始皇是是坚定的法家路线主义者,吕不韦找人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企图让仁政思想在秦国形成既定事实。秦始皇震怒之下,毁书罢相,后迫使吕不韦自杀,向天下宣示秦国会坚定推行法家思想治国路线。

以秦始皇的铁血手腕,是绝对不会让扶苏走修正主义路线,改变秦国的基本国策的。因此扶苏必然会被排除在接班人行列的。

秦始皇晚年把扶苏放到长城边上,就是为了让他远离朝局,放逐于外,不让他在咸阳拉帮结派。至于有人说是为了让他掌握兵权,别意淫了。秦国是法家思想立国的国家,没有皇帝的命令,就算是蒙恬也调动不了军队,何况是扶苏。

到了秦末大起义的时候,才有起义军为了搞乱秦国,以扶苏的名义起兵。这个其实更搞笑,扶苏已经死了,难道你打着扶苏的旗帜,扶苏就会活过来了吗?不过利用扶苏来宣告胡亥得天下来路不正而已,借此来搞乱秦国。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欺骗一下世人罢了。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汉武帝是一个极度自私、狂妄自大的主,自然不会允许司马迁为秦国说好话的。为了争权夺利,汉武帝连做丞相田玢舅舅也不放过,自然也不会爱惜一个小小的司马迁。司马迁要想让自己著作流传下来,只有抹黑秦朝,说扶苏是冤枉的,胡亥是一个小人无赖。

选哪个人当接班人是秦始皇的事,李斯是不可能有权决定的。

而且李斯也是法家学派的,不可能支持一个信奉儒家的扶苏,同样秦始皇也是一样。

胡亥也不可能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包括赵高也不可能会是一个夺权的人,太监有什么好夺权的。夺了权又能做什么?

秦国的灭亡,是六国后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秦始皇强行推行秦国政治的结果,过于急于求成,想把秦国的制度迅速在六国开展,最终引起了社会动乱,被六国贵族利用,最终秦国快速灭亡。

刘邦只有证明秦国应该灭亡,胡亥是个坏人,才能向世人宣告自己得位顺应天理。同时刘邦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子,还说自己的母亲和龙睡觉了,然后生了他,结结实实的给刘太公戴了顶绿帽子。

汉人修订的秦史中有太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破绽百出。连自己太祖刘邦的历史都敢造假,不知还有哪个人敢说汉人没有抹黑秦人?


新知传习阁

刚刚看完流血的仕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时秦始皇去世之时, 扶苏和蒙恬率领50万大军,镇守北方! 扶苏向来以仁义著称,蒙恬千古名将,此二人向来关系甚好! 李斯担心一旦扶苏掌权,自己的地位可能不能稳如,担心被蒙恬取而代之, 所以在赵高软硬兼施的情况下,下, 最终帮胡亥继位! 我想,李斯能遇到秦始皇这样的帝王,确实是他的运气。 做人,永远不要与小人为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