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作者丨小石頭

來源丨小石頭侃升學

(ID:xiaoshitoushengxue)

這是一篇深度的內涵文,其中隱藏著“普及高中教育”,北京2019年綜合素質評價細則,以及北京乃至全國中考及中學教育改革方向,仔細閱讀,你便知道孩子未來要面對的挑戰。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一、不起眼的小國家做出了世界最牛基礎教育

芬蘭教育,一直毫無懸念地被評為世界第一。

這樣一個低調的北歐小國,卻有著許多令我們驚訝的事實。幾年來,芬蘭一直被國際經合組織OECD評為教育整體第一,即使在亞洲學生引以為傲的數理方面也能與之平分秋色,經濟合作組織每3年舉辦一次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稱霸。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在沒有“精英教育”的芬蘭,可以說是人人“精英”!!!

芬蘭中學生成績高低程度落差只有4.7%,而美國是29.1%。在教育投入最多經費的北歐國家瑞典、丹麥和挪威,以及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也跨國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開藥方。

美國雜誌《經濟學家》更在2007年發文建議,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

而在今天中國,“精英教育”正大行其道,從胎教開始,“精英”們就爭先恐後地給孩子籠絡教育資源,教育整體資源上處處都是差異化的表現,課外、課內、選拔這幾件事兒矛盾重重。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當然在教育這件事兒上,中國也不甘落後,對芬蘭的學習,我們也是抓緊開展。

二、芬蘭教育的特色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1、高水準教師附帶極大的信任和自主權

芬蘭社會能夠吸引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從事教育,特別是當小學老師。芬蘭的學校教師是從前10%的畢業生中選拔出來的,必須有碩士學位,學制是六年,政府會全資資助。在芬蘭,一個不是那麼熱愛教育的人,就算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成為老師,教師是芬蘭很有競爭力的行業,和醫生、律師享有相同的社會地位。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據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調查, 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就是教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

2008年,芬蘭老師的平均起薪為29000美元(同時間美國為36000美元)。然而,芬蘭擁有15年教學經歷的高中教師的薪水約為其它擁有大學學歷的人的102%(在美國,這個值僅有62%)。

通常來說,芬蘭教師從入職到15年教齡,薪水漲幅約為1/3,中小學教師最多能漲58%,高中教師最多能漲77%。相比之下,美國的漲幅僅在21%到26%之間。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當然競爭的激烈不言而喻,2014年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師範本科教育專業接收到了2387份申請,最終只有86人被錄取。這只是一所大學的數據。

不只是最牛的人當老師,芬蘭政府和人民給予教師高度的信任和自主權,國家的教學大綱只是一些寬泛的指導方針,訓練有素的教師有很大的自由度來決定教什麼和怎麼教。芬蘭的高素質老師會針對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方案,老師在教學上的準備是超越世界水平很多的。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而面對高水平的教師,芬蘭的家長們也是非常的配合和尊重,老師不光會幫助孩子,還會幫助家長,一同探索培養孩子的方案。

2、考試少,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相結合

芬蘭的老師不是不喜歡考試,而是不希望太多的考試讓學生和老師都把精力放在備考上,反而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芬蘭只有一次大型考試就是所謂高考,老師評價學生完全主觀,依靠兩個維度,課堂評估和學期結束的期末評估,芬蘭中學生的考試也是期中期末兩次,但題目本身更多考察學會和理解,並不是所謂難度。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過程中,老師會指定多種多樣自己的標準,利用平時的提問和課堂進行記錄評估,最終給孩子一個評分,而芬蘭的官方從來不會設置任何所謂監管部門,沒有考核,芬蘭如何保證學校的教育質量或者教師本人的教育水平呢?出乎意料,得到的回答是: “我們對教師和學校的工作抱以完全的信任。我們相信他們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如果一個社會對自己教師連最基本信任都沒有,那還談什麼教育呢? ”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如果進一步深究芬蘭的教師培養體系,你會發現, 芬蘭教師強烈的職業榮譽感和職業尊嚴是促使他們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最佳保障。

當然,也不會只靠情懷,在芬蘭,綜合評價是全社會教育大力推行的,外部評價教師,學生評價教師,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學生,這些都在操作著,民意結果決定教育。

3、政府幹預少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在芬蘭,不止是教學內容,學校管理各方面的政府幹預都很少,學校層面的質量檢測也不依賴所謂質檢機構,根本不走任何形式主義的東西,芬蘭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由督導制轉型為評價制後,校方自評在整個教育質量監測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校方自評通常由學校自評、教師自評和學生自評3部分組成,且以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為主。

三、北京跟芬蘭的差距還有哪些?

1、教師隊伍層次不齊,待遇不足

現狀上來看,名校和普通校最大的差別就是師資隊伍的差別了,水平天壤之別,很多人當老師根本不是因為熱愛教育工作,而是為了編制鐵飯碗,不愛孩子根本不可能教好孩子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方面教師的待遇完全沒有競爭力,大量人才更願意去互聯網和金融這樣能夠多賺錢的行業,就算投身教育行業,也只願意去賺得更多的機構私立校,除了一本戶口,公立教師這個職業完全沒有競爭力。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2、社會氛圍中把教師也變成了弱勢群體

最早的時候,教師因為職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出現了很多傷孩子案例,結果現在對教師的諸多限制和懲罰措施產生後,教師對孩子的管理越來越畏手畏腳,家長甚至在很多教育場景下都佔有主導地位,基本不配合老師,很多老師自身水平不足,也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進入了惡性循環。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3、 考試依然多,無暇關注過程學習

先說中學,對於很多一流名校,孩子和家長的層次普遍更高,更配合,老師水平也更高,教學效果好,學校能有更多精力給不同層面的孩子更多關注和有效的教育手段,良性循環。

對於普通學校,孩子差異大,家長差異更大,老師水平也參差不齊,應付應試考試都已經疲於奔命,根本無暇顧及教學過程中的收穫,完全應試教育,進入惡性循環。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而這兩件事情的本質是盲目地減負,減負應該減得是孩子不必要的負擔,不應該減能力,現在孩子的能力都沒了,牛孩兒都是“課外製造”、“培訓班製造”、“自家制造”,基本不存在“公立小學制造”,於是中學再為小學教育的問題買單。

三個大硬傷,導致這一次學習之路還有很長。

四、我該怎麼培養孩子面對最新改革?

不確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非常具體的每一項分數多少,幾月幾號評審等等。但方向已經確定。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1、綜合素質評價:

學校評價:傾向於記錄行為而不是打分;

教師評價: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評價,主觀評價為主;

學生自評:自己評自己,無腦全好肯定是行不通;

學生互評:不公開細節的學生互評,把學習成績以外的德智體美勞都評出來;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以上結果會進行最終比例折算,比例細節現在肯定還沒有出來,但不出意外是一定會拉開一定差距的。

2、變“一考定終身”成“全程評價”

“中考”還存在,但不再是一次考試定終身,中考成績有一定權重,但佔比不是決定性的;

平時成績,期中期末考試一定成為關鍵因素,從原來拼一次中考到現在次次拼的轉變;

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大比例佔分項目,目前是30%。

3、官方怎麼說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官方從未明說,但北京中高考改革一直在模仿這個北歐小國

劃下最後的重點,綜合素質評價和考試積分模式已經確定好後,最重要的錄取方式就成為了關鍵,匹配這普及高中教育,還按照原有的報志願錄取肯定是行不通的,2020年,高中招生錄取會變成什麼樣?

且聽下回分解,這是“取消中考”帶來的最大影響。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