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

  •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

  • 戰國,茶葉種植已有一定規模;

  • 先秦《詩經》有茶的記載;

  • 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 唐代,茶業昌盛,“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 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快速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粱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在陸納、桓溫、齊武帝時代,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併成為一種表示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聯繫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黃茶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的發展更是生機盎然,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 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

  • 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正式開放;

  • 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州成立;

  •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吸引了世界各地相關領域人士參會。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