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小豬佩奇身上文,滅霸也是社會人。

別的兒童是“快樂在起跑線上”,我們的兒童是“焦慮在起跑線上”。這就難怪佩奇這隻小豬能迅速佔據我們的熒屏。

在《小豬佩奇》中,爸爸媽媽是要工作的,買東西是要花錢的,教育是要有愛心的。

這隻小豬身上代表了大家認同的價值觀——某些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因為這個社會虛偽的“正確”太多了。一隻英國卡通小豬悄悄劃分了中國的世代線。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小豬佩奇,這個長得像電吹風的卡通形象,為什麼能風靡一時?

除了因為長相清奇、惹人調侃之外,恐怕還得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比如說,大家認可的人生觀。英國一個4歲女孩兒的人生觀能取得多大共識呢?哎,這就是問題了。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佩奇的背面。圖/AFP

《小豬佩奇》為什麼火?

————————

第一,“三觀正”。《熊出沒》中,熊闖進光頭強家是對的,偷光頭強的東西是對的,放火燒房子也是對的。而在《小豬佩奇》中,爸爸媽媽是要工作的,買東西是要花錢的,教育是要有愛心的。國產動畫大多要麼冒險、惡搞,要麼就是喋喋不休說教。關鍵是《熊出沒》裡面的勾心鬥角太厲害了,好孩子都被帶偏了,處處是套路。

第二,快樂。“豬叫”和“跳泥坑”為《小豬佩奇》炒了一波熱度,卻遭到家長們的質疑,說這不是教小孩學壞嗎?可見,我們離快樂童年有多遠,遠到忘記快樂本是童年的標配。假如所謂“成功人生”是以失去快樂為代價,那這種成功有什麼意義?當然,佩奇一家是英國人,可能無須為成功煩惱;現階段,我們中國人寧願痛併成功著吧。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佩奇一家跳泥坑。

第三,成長。動畫片情節看似無聊,實際上都是精心設計的。比如佩奇第一次滑冰摔倒想放棄,她的爸爸沒有講大道理,而是自己也狠狠摔一跤,告訴她:摔跤很正常,大人也會摔跤。這些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構成一個家庭的溫暖和智慧,給孩子們的世界打開了積極、陽光的一面。比如豬媽媽在電腦前工作,佩奇和喬治把豬媽媽的電腦弄壞了,這換我們家長早發飆了,可豬媽媽依舊溫柔地面對。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是孩子童年最大的幸運。

豬爸爸和豬媽媽從來不避諱在孩子面前表達愛。有一次,豬媽媽被困藍莓灌木叢,豬爸爸化身“王子”救出了“公主”豬媽媽,他們在孩子面前展示了甜蜜的一吻。在孩子面前展現父母的相愛,恰恰是讓他們學習如何去愛的最好方式。這也是一種奠定孩子未來婚姻生活的幸福價值觀、美好人生觀的最好表達。

一對和諧的爸媽,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大人的關係才是家庭教育中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以孩子為中心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一批批熊孩子。

有兄弟姐妹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有意思的是姐弟關係,偶爾佩奇還會“欺負”一下弟弟,姐弟之間有競爭,有關愛,特別讓中國“二孩家庭”羨慕。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佩奇姐弟和外公一起種菜。

為什麼佩奇能跨年齡圈粉?

————————

在一次唯品會的活動上,無論男女嘉賓都以腕上蓋小豬佩奇圖章為榮,大家紛紛曬朋友圈,表示自己並未落伍,很“社會”。

“社會人”這個標籤首先火於快手和抖音。這兩個平臺的用戶以24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很多還沒有完全踏入社會,因此“社會人”的文身往往代表著贏得認可和尊重。小豬佩奇的貼紙和大手錶取代了草根標配的大金錶、金鍊子,剛好能贏得白領的青睞。這樣的文身和大手錶不會顯得很low,更成為潮流符號。

《小豬佩奇》本是一部兒童卡通,為什麼佩奇能跨年齡圈粉,贏得80後、90後的喜愛?

或許,他們本身不見得喜歡《小豬佩奇》動畫片,但是喜歡大家惡搞後的小豬佩奇魔性傳播。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越來越多文身店開始提供佩奇文身。圖/零度刺青

或許,他們覺得《小豬佩奇》動畫片腦回路特別清奇。提問和回答總能擊中你,讓你哭笑不得之餘,還能有所反省。

或許,他們覺得佩奇一家家庭關係很現代,家裡最沒地位的是爸爸,而且爸爸還被兒子呼來喝去,特別像那時候的灰太狼。

或許,《小豬佩奇》讓他們找回被學習剝奪的童年。“社會人”的反面就是大家都不想真實進入這個社會,因為會帶來如此大的壓力……

但我還是堅持認為,這隻小豬身上代表了大家認同的價值觀——某些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因為這個社會虛偽的“正確”太多了。一隻英國卡通小豬悄悄劃分了中國的世代線

雖然可親可愛,其實佩奇一家長得都很奇葩,有人甚至模擬了小豬佩奇的正面照(因為在動畫片中佩奇總是以側臉出現),那是有著四隻眼睛的豬怪。但正因為奇葩,所以流行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在網友惡搞創作中,佩奇是一個四眼豬怪。

“學豬叫”這個行為本身也並沒有什麼有趣的點,但年輕網友喜愛跟風,這就促成了模仿一些無厘頭的行為反而成了一種讓自己不掉隊的理由,你不看、不學,就落後了。

只有能被惡搞的人設才是好的人設,這是一條網絡定律。因為能惡搞,才更有親近感;因為能惡搞,大家與偶像人物才能拉平;因為能惡搞,才能滿足“後真相”時代人們不斷變化的心理需求。

你是不是覺得《小豬佩奇》的廣東話版、東北話版甚至新疆話版更親近呢?當然。

有時候讓一隻小豬說人話比人說人話更有教育意義。因為,人可以被重新定義為“虛偽的動物”。

小豬佩奇是虛擬人物,但創造者希望通過它表達快樂童年、和諧家庭是什麼樣的,而到了中國,她又被賦予能夠說一些真實的人話,反省那些被扭曲了的家庭關係——某些家庭關係是不是很累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讓一隻小豬說人話,比人說人話更有教育意義。

是讓“成人焦慮前置”,還是讓自己的童年延長?

————————

《新週刊》曾以“童年之死”為封面標題,批判了當時“兒童成人化”的傾向,引用了社會學家尼爾·波茲曼的論述。在商業社會,資訊尤其廣告無處不在,兒童在成年之前已經接受了一大堆催其“早熟”的信息,無論行為模仿還是思維模式都過早成人化,於是失去童貞,失去想象力,成為商品社會追風的一個“理想消費者”。

如果說“消失的童年”是商業社會的普遍命題,那麼在當下中國社會又多了個“成人焦慮前置”的問題。所有童年的不快樂,都源於家長的不快樂。因為什麼?競爭壓力大嘛!各類補習班、興趣班,各類幼教小學化,還包括各類教人“雞賊”的國產動畫,我們的家長或長輩,無非是想讓兒童提前進入社會競爭這臺絞肉機——“1分幹掉一個班,10分幹掉一操場”。你不努力,你不“雞賊”,就會被幹掉!

別的兒童是“快樂在起跑線上”,我們的兒童是“焦慮在起跑線上”。這就難怪佩奇這隻小豬能迅速佔據我們的熒屏。因為她帶來快樂,無論是學她“跳泥坑”還是惡搞她,都能帶來缺失的單純的快樂。

別笑,小豬佩奇正在教我們怎樣做人

小豬佩奇簡筆畫教程。

我們的80後、90後已經失去單純、快樂的童年了,已經建立“父母皆禍害”小組了,

已經拉黑父母了,難道做父母的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嗎?但父母的回答是:不能。為什麼?因為去當快樂小豬,那首先被“淘汰”的就是你!現在許多年輕家長也明白這樣做不好,是以剝奪小孩的快樂童年為代價,但又不得不這麼做。你不上興趣班,大把人上,你不上就將是最先被淘汰的那個。但是不妨想一想,如果孩子不快樂,將來孩子長大了拉黑你,或者把你當成不可理喻的“禍害”,這種損失不是更大嗎?

是讓“成人焦慮前置”,還是讓自己的童年延長?全社會都應該坐下來談一談。因為大家要明白,在人工智能時代,你解題解得再快,背東西背得再牢也沒用。“假如按現行教育方式,我準保你孩子將來沒工作。”(馬雲語)

相信新一代父母應該開始反思了,小豬佩奇的走紅就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側面。你還在投訴讓孩子模仿小豬“跳泥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