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為何對日本的投降時間會有多種說法?

國際上為何對日本的投降時間會有多種說法?​對於日本的投降時間,有的稱是1945年8月10日,支持這一說法的是根據當天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上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聖斷”,並通過中立國瑞士通知了美國,不過嚴格而論,這時的日本投降條件,是否能被美國接受還是一個未知數。第二天8月11日,美國通過瑞士告訴日本,同意天皇和原來的政府繼續統治國家,但行使這一權利必須聽從盟國的命令,這等於給小日本找了一個爹,在天皇頭上加了一個“太上皇”。

國際上為何對日本的投降時間會有多種說法?​8月14日,日本通過中立國瑞士正式通知盟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從國際法規的角度看,8月14應該說是日本正式接受投降日。

至於許多人認為8月15日是投降日,是因為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在電臺廣播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按照戰後日本的解釋,天皇8月15日在電臺廣播的《終戰詔書》,才算是戰爭的結束,因此小日本每年只紀念“八.一五”。
國際上為何對日本的投降時間會有多種說法?​在聽到天皇的廣播前,許多日本民眾都不知道國家已經戰敗,軍隊也沒有立即接到投降的命令,這一廣播發布兩天以後,日本關東軍團才奉命同蘇軍停止戰鬥,並想進行停戰談判,蘇軍答覆,必須馬上無條件投降。8月19日日本大本營,才要求海外部隊“莊嚴地放下武器”。8月30日止,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全部解除武裝。

日本投降後又拖拖拉拉的沒有馬上籤訂文字協議。1945年8月28日,美軍先遣隊佔領日本厚木機場,1945年9月2日,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而由美方準備的文件中,並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字樣,只有“日本武裝力量繳械投降”的規定,軍隊投降與國家投降,這兩者有天壤之別。
國際上為何對日本的投降時間會有多種說法?​按照《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投降除了要解除軍隊武裝,還要永久剷除軍國主義,將戰犯交付審判,不準日本保留可供重新武裝的工業。若是軍隊投降,那麼原有的軍國主義和戰爭罪犯都可以不追究,其維持戰爭的工業基礎也可以不觸動,對美國的這一態度,盟國雖有不同意見,然而實力是最大的發言權,當時只有美軍有能力佔領日本,因此美國也就壟斷了戰後對日本的處置權。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

1945年10月25日,臺灣舉行受降儀式。

歡迎在評論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