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馮小剛的第一個偶像

王朔:馮小剛的第一個偶像

在馮小剛的電影生命裡,有一個人是顯在的。他不斷地影響著馮小剛的人格與心靈。

王朔:馮小剛的第一個偶像

但事實上,王馮二人都是1958年出生。中國最餓的那年,他們一起來到人間睜眼看這世界。王成長於部隊大院,馮則成為部隊的一員。天生一個是將,一個是兵。這種天生的差距形成了他們早期的關係。此外,在1980年代之時,電影即使再火,在整個國人的心目中,文學依然是神聖的,作家是上帝的代言人。我們那個時代的人都有抄寫作家警句的習慣。

那是一種不自覺的儀式,它培養了我們那幾代人對文學的神聖感。1980年代中後期,王朔的影響與日俱增,不僅是北京的那些小炮兒、老炮兒,就是整個中國的青年,都被王朔那叛逆者的精神所感染。那並非深刻的文學精神,而是整個中國人追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由的時代精神。王朔、崔健、劉索拉、三毛、張賢亮、口語派詩人、非非派和達達主義代表……數不勝數,不必計數。只要去問那些1980年代上大學的詩人們或藝術家們,每個人都有驚心動魄、熱血沸騰的故事。

王朔:馮小剛的第一個偶像

王朔所攜帶的時代精神裡,還帶著些邪氣、流氓氣。那是規規矩矩的女孩子們的殺手,同樣也是很多成功男人身上的一點點惡習。至今我還記得看電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時的激動,彷彿那個男主人公不是他,而是我自己。我們在宿舍裡熱烈地討論到星光都煩,才睜著眼睡去。後來,我發現,那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被壓抑著的野性的變種。只有那些性格強大、文氣過盛的人才能自由地釋放那股邪氣。1980年代便提供了這個機會。當然,那也是京城子弟那些不得志的底層炮兒們的氣質。

它被描繪成為一種令人嚮往的男人個性。顯然,這種強大的氣息與馮小剛不謀而合,惺惺相惜,握手擁抱。但在這種強大的氣場下,馮小剛自願充當小弟,並坐於下席,給大家倒茶遞菜。大概那篇文章的作者只看到這種小弟的低姿態,卻沒有看到馮小剛端茶倒水的那種服務精神。它培養了馮小剛熱情與節制的藝術性格,同時也形成了馮氏電影溫情與幽默的品質。

正是這種格局下,早期馮小剛的電影便受王朔的影響極大,從某種意義上說,王朔成功的經驗被馮小剛輕鬆地接受了,彷彿某種傳承,但同樣,天下對王朔的批評也被自然地移植到馮小剛的身上。所謂同甘共苦,有福同享,共難共當,對他們來說是始終未變的。底層民間炮兒們共舉的精神——忠義精神——被他們高高舉起。

幾十年來,他們似乎保持著這種古老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