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是如何一步步從臺灣公司成為中國大陸公司的?

蛋蛋蛋疼青年

其實不然,富士康本身其實還是臺灣公司,只是富士康的主要業務在大陸而已。雖然富士康的主要業務代工業務在大陸,而富士康的未來核心競爭力也主要是這次上市的主體,工業富聯,也就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也在大陸。但是核心控制權,還是牢牢掌握在鴻海精密儀器手中,也就是還依然是郭臺銘控制。

  • 企業大腦與業務運營主體不在一起富士康並不是首例

其實對於企業運營來說,在多個地方設置運營中心,業務運作主體,甚至異地甚至行政總部和運營實體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甚至在互聯網領域,很多企業根本在註冊地都沒有辦公人員,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比如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等企業註冊都是在英屬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但是行政主體和運營主體都在美國。

富士康的代工業務一直都紮根在大陸,因為大陸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而且用人成本比較低,而大陸又是最大的消費市場,富士康把主營業務都放在大陸對於企業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對於富士康非常有利的事情。加上A股科技股一向利好,這也是富士康需要的。

  • 業務主體放在大陸對於富士康未來發展只會更加有益

富士康目前主要業務是代工,這也是目前整個鴻海精密的主體業務,而鴻海集團早就把富士康的代工業務都放在了大陸,大陸有著更加完整的生產線,更多的人力資源,更低的運營成本以及更低的勞動力成本,這是其一。

而鴻海未來的核心戰略是工業富聯,這才是富士康未來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代工雖然是富士康的主要業務,但是未來富士康想要有形成核心優勢得靠工業富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肩負著富士康競爭力的重任,而又剛剛選擇了在A股上市,處在全世界最大的成長型消費市場,自然這對於富士康來說是好事。


EmacserVimer

富士康的揚名天下不是因為它的工廠車間有多大,需要的流水線員工多少,而是在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員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發生14起跳樓事件,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全球的關注,富士康的發展史帶著濃郁的血腥味,無數血與淚還有死去的鬼魂。

作為中國臺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在總裁郭臺銘的帶領下,現擁有12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


最近因富士康上市的新聞有讓其刷新了人們對其認識。從1974年臺北成立至今已有44年的歷史,在大陸擁有四十年曆史的私企好像還沒有。

富士康大陸擴張史:

1、在珠三角地區,

建成深圳、佛山、中山等科技園,並確立深圳龍華科技園為集團全球運籌暨製造總部,旗下3家企業連年進入深圳市企業營收前十強和納稅前十強,每年為深圳稅收貢獻超百億元。

1988年投資中國大陸在深圳龍華投資建廠。

2、在長三角地區,

佈局崑山、杭州、上海、南京、淮安、嘉善、常熟等地,形成以精密連接器、無線通訊組件、網通設備機構件、半導體設備和軟件技術開發等產業鏈及供應鏈聚合體系,助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富士康1992年在崑山投資建廠。

3、西北地區

2016年6月2日,富士康西北總部落戶蘭州雁灘高新區,宣告了富士康集團在西北地區新徵程的開始,也是大西北的產業聚集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的一個新方向。


4、在環渤海地區,

佈局煙臺、北京、廊坊、天津、秦皇島、營口、瀋陽等地,以無線通訊、消費電子、電腦組件、精密機床、自動化設備、環境科技、納米科技等作為骨幹產業,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科技與製造動能。

2001年動工、2002年初步建成投產的"富士康(北京)科技工業園\

唐氏二少

富士康即將登陸A股IPO,成為一個火爆的話題。

但如果說,富士康已經是中國大陸公司,還是不準確的,它依舊是中國臺灣公司,不過是主要生產基地在大陸,上市地方在大陸,而實際控股方,卻是臺灣省的鴻海精密,所以富士康依然隸屬於中國臺灣省。

因為富士康的母公司是臺灣上市的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鴻海精密成立於1974年,總裁郭臺銘,臺灣首富。他在1985年創立富士康品牌,現在是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集團,於1991年在臺灣上市,2016年實現營收9327.69億元,實現淨利潤318.14億元。

擬在A股上市的富士康股份,由福匠科技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成立。福匠科技成立於2015年3月6日,2017年3月27日福匠科技進行第一次增資,引入股東深圳鴻富錦,佔25%股份;機器人控股佔75%。兩家公司都是鴻海精密的全資子公司。2017年7月10日,福匠科技召開股東大會,通過整體變更,福匠科技名稱更名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控制股東為中堅公司,鴻海精密間接持有中堅公司100%的股權。中堅公司在富士康持股41.1445%,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富泰華、鄭州鴻富錦間接持有28%股份,合計持有69.14%股權,為富士康控股股東。

也就是本質上,富士康還是一家中國臺灣的公司,不過主要生產基地在大陸、上市地點在A股而已。

富士康是全球3C代工領域最大又成長最快的國際科技集團,主要上市成員已於亞洲及歐洲的證交所、香港證券交易所及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集團全球總市值超過700億美元,佈局橫跨歐、美、亞三大洲,員工總數超過120萬人,並全球共取得超過15,300件專利。

富士康進入大陸,起源於1988年。當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隨後伴隨大陸經濟的突飛猛進,富士康也在大陸,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

因為大陸人力資源具有全球性的競爭優勢。簡單地說,大陸農民工工資不到臺灣省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國的8分之一;所以有成本優勢。雖然大陸工資比東南亞地區高,但大陸工作效率更高、勞動組織性更強,更願意高強度勞動、加班等,所以比東南亞等新興國家,還是有成本優勢。這種優勢累積起來,搭配富士康獨特的企業管理體系,早就了富士康全球競爭力。

2011年,其出口額佔中國大陸出口額總量5.8個百分點,連續9年雄踞大陸出口200強榜首。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富士康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大陸的公司。假如阿里巴巴在雲南的一家企業阿里媽媽,在A股上市,這並不能說這家阿里媽媽就是浙江的企業,而只能說是雲南的企業。

道理是這個樣子的。


波士財經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代工企業,但時過境遷、歲月流傳,古老的製造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市場的變化,郭總裁一直試圖轉型,目光堅毅地囑咐員工:富士康不是一家代工企業,而是一家靠譜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工業富聯A股上市,獲得BAT和國家隊的戰略投資,大家正在用錢支持富士康持續轉型。製造業的重資產,涉及到人力、土地、設備、客戶關係等問題,如今富士康三十而立,他們的成長之路,由臺企業變陸企,頗值得回味。

時過境遷,助推富士康緩慢轉型

雖然中國A股水深,深不可測,但最起碼,從現在的狀況看,資本市場還是非常歡迎富士康的加入,經過30年的資本積累,他們已經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黃金母牛,2017年營收已然達到10169億元人民幣之巨,員工最高峰達到120萬,他們組裝了70%以上的iPhone手機,也曾服務於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以及任何有頭有臉的電子科技廠商,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面對富士康,常常高高在上的客戶常常會品牌更迭、香消玉損,而代工大王的稱號則永遠屬於郭臺銘和其遍佈全球的產業園。這位來自臺灣的企業家,強大而溫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堅持“低調賺錢”的路線,而且向客戶承諾不建立競爭性的品牌,他強調富士康的品牌就是效率、品質和彈性,可以說,郭臺銘選擇了一條最苦最累最需要勤奮精神的盈利之路,一條很多人不願意走的路,他卻踏平了全部荊棘。

代工業利潤相當微薄,他們是iPhone產業鏈中最後一環,承擔著場地、設備、產能、來料品質、訂單變化等一切的風險因素,利潤率卻僅有2%,相比之下,蘋果則坐擁40%的利潤,財報健康、現金儲備充足。正是考慮到如此利潤率和高風險,遠非長久之計,而新時代的變化,特別是大陸投資環境、新一代員工心態的變化,讓郭臺銘和他的經營團隊不得不忙著佈局轉型,但大象轉身,何其困難?

自2010年開始,面對大陸投資環境的變化,郭臺銘就毅然決定將富士康向內陸遷徙,這樣他們就離開臺灣更遠了一些,全面滲透於大陸地區。平心而論,廣東沿海地區的工作節奏同臺灣相仿,但河南、貴陽、鄂爾多斯等內陸地區則各有各的特點,好在富士康通過完善的製造系統,持續向本地輸出有價值的工作理念,與其說富士康成為了一家大陸公司,倒不如說,富士康所到之處,地區經濟都深受其影響。拿河南為例,他們早先是農業大省,出口額居中部六省末尾,大量的河南人口背井離鄉,活躍於全中國的建築業和家政服務業,正因富士康在鄭州建立iPhone town,使得40萬河南人口可返鄉就業,同時,也把一片片棗樹林改造成全球最風靡電子產品的製造基地,讓越來越多的河南人找到土地之外的謀生手段,這或許才是富士康之於社會,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此外,郭臺銘自詡創造性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他認為BAT可以談互聯網+,但自己的製造企業應該是+互聯網,富士康會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堅持實體制造經濟,但要充分利用自動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技來全面升級製造業。

曾幾何時,旗下120萬員工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兒,尤其會讓人產生“山大王”的錯覺,但管理數量如此龐大的員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兒,用工成本更是天文數字,郭臺銘回憶說:他希望員工們都能吃上雞腿,但不得不要購買大冰箱,因為採購部門需要從週一到週五買下全深圳的雞,才夠員工們週六每人一隻雞腿,如此因人多出現的奇葩現象在富士康已經見怪不怪,更加尷尬的是,中國大陸員工的薪水正持續走高,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進入工廠,加之,中國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就業環境日益豐富,出現了快遞小哥、外賣、滴滴司機、直播網紅等越來越多的新工作崗位。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作不再具有競爭力,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謀求轉型,而工業互聯網正是其轉型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工業富聯,助富士康成百年企業

地球人都知道,自動化、智能化是未來製造業的大趨勢,早在2011年,郭臺銘就高喊“三年建造100萬臺機器人”的策略,顯然,百萬機器人計劃已然成為商業爛尾計劃,但不可否認的是,富士康的自動化產業從未停止,他們不但搭建起上千條半自動化iPhone生產線,也在大數據、雲計算方面做出大量的佈局。傳說郭臺銘和孫正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在日本機器人高峰論壇上惺惺相惜,隨後軟銀研發出售價高達1000萬美元的機器人,而郭臺銘毫不猶豫地訂購了10臺,再次完善自己在臺北的熄燈車間。事實上,筆者之所以喜歡談論製造業的社會意義,正在於他們對社會人才體系的影響,拿富士康來說,他們是一個金字塔形的企業,大陸板塊下,代工帝國中,說郭臺銘是“皇上”有點過,但至少也應該是省長級別的,企業裡充滿著美國MBA、海歸博士、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等等,同時,這家企業培養出了大量的中產階級,“進了富士康,直接奔小康”是富士康園區周圍最實在的標語之一,而上百萬個工作崗位則提供給低學歷、低技能或者需要臨時工作的人群。

基於此前的報道,富士康遠非完美的企業,更不妄談偉大,但瑕不掩瑜,我們也實實在在地感受著這個“大陸企業”的變化,以及他們之於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最後,希望越來越多的富士康人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順祝中國製造企業長壽百年。(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科技新發現

最近,富士康回A股的招股意向書流出。臺資企業A股上市,可能有人會覺著:富士康如今是大陸企業了?

富士康證券簡稱為“工業富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在IPO進程中,募資270億元、綠色通道快速過會等消息讓富士康備受矚目。富士康擁有臺資背景,還被一些人稱為“統戰第一股”。

那麼富士康究竟算哪裡的企業呢?

1、富士康的血統

富士康最早在臺灣創立。1974年,在臺北郊外的一個小工廠內,郭臺銘和其他數人成立了“鴻海精密”,彼時只有200人,公司以製造用於電器的樹脂模具為主。借臺灣配件製造業迅速發展的東風,鴻海精密快速成長,而富士康科技集團應運而生。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以來,在大陸的發展勢如破竹。

招股書顯示,經過重組後,“工業富聯”的控制股東為中堅公司,持股41.1445%,而它和深圳富泰華、AmbitCayman、深圳鴻富錦、鄭州鴻富錦、雅佳控股、JoyEven、利國集團、機器人控股、Star Vision、HampdenInvestments均為鴻海精密的下屬企業。據此,鴻海系合計控制了工業富聯的94.223%股權。從控股股東來看,臺灣資本仍佔大頭。

2、富士康的佈局

為什麼富士康被認為是大陸公司呢?可能除了要在A股上市以外,也與其在大陸廣泛而密集的佈局有關。富士康的大陸總部位於深圳,分部則廣佈於北京、上海、浙江、重慶、鄭州等各個省市。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再到東北,富士康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的版圖不斷擴大。而富士康旗下的CCPBG事業群(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廠區也密密麻麻地落腳在了深圳,煙臺,佛山,太原,南寧,崑山,南陽等地。

但是,富士康的目光遠遠不止大陸市場,隨著收購夏普和諾基亞等動作,富士康不斷擴張國際版圖,目前它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並且還在擴張。

無論是臺灣公司還是大陸公司,富士康最純正的血統都是中國公司。


新零售智庫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中國臺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中國臺灣省臺北市,總裁郭臺銘。富士康是專業生產3c產品及半導體設備的高科技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製造商。



自1988年在深圳投資建廠,到目前為止,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東南到東北到中原腹地,好似雨後春筍般建立起30多個科技工業園區,擁有員工達100萬之眾,加上眾多配套廠,服務商,其吸納的就業者人數不可估量。

富士康落戶到哪裡,哪裡的GDP與出口額就會直線上升,這是富士康效應,也是富士康獨有的奇蹟。因此,富士康就成了各省眼中的香餑餑,成為各省招商引資的重中之重。


富士康在臺灣孕育,卻在大陸茁壯成長。一方面得益於臺灣與大陸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另一方面在於大陸各級領導對富士康的青睞與提攜。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富士康所在各省市主要負責人,都曾蒞臨富士康調察研究。

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再加上同宗同祖的特殊關係,大陸獨有的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成了富士康這個勞動密集型企業不二的選擇。

在臺灣出生,在大陸成長,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大勢所趨,富士康正是順應了發展的潮流,在大陸這片沃土成長為世界製造巨人。是大陸成就富士康,同時,富士康也成為大陸經濟蓬勃向上的一個縮影。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中國臺灣省鴻海精密集團的高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中國臺灣省臺北市,郭臺銘任總裁。起初富士康集團在發展中也遇到了困難和挫折。真正的輝煌是在有遠見的郭臺銘看到了中國大陸80年代深圳特區改革開放帶來的鉅變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於1988年在廣東深圳開始投資建廠。在中國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華北東北建立了眾多的科技工業園區。30年來的創投歷程,富士康不斷髮展創新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富士康集團的成就之今日能從臺灣公司一步步成為中國大陸公司,得益於改革開放,好政策好環境富士康才能走到今天。


喀秋莎61589681

富士康,全球最大代工廠,即將登錄A股。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若富士康能上市成功,有可能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股龍頭。在不少大陸人看好的同時,臺媒就對此表示擔憂:如果富士康“跑了”,怕是還會帶動臺灣企業到大陸上市。企業要是在臺股下市可如何是好?臺灣小股東的權益如何保證?



已經有不少專家分析,這次富士康的借殼上市,很可能是想把資產轉移大陸,也可能是想要趁機轉型。不管怎麼說,富士康轉移大陸或已成定局。

隨著臺灣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富士康從10年就開始把工廠向大陸轉移,先後在河南、鄭州等城市建立工廠。而富士康的到來無疑給當地經濟帶來了巨大幅度的提升。據說,現在有多個省長排著隊等待富士康,而富士康到來的城市也是一路綠燈,暢通無阻。


而猜測富士康要借上市來轉型也不無道理,畢竟現在代工加工的利潤逐漸降低,富士康經濟有人出現了多次“剎車”的現象。在招股書中,富士康對自我的介紹為“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



科飛貓科技公社


佳陽1368

富士康是臺灣鴻海集團下屬公司,總部設在深圳,在中國很多省市都建有分廠,馬上要在A股上市了。


我不清楚富士康的股本構成,也不知道他每年的分紅怎麼操作的。從歸屬來說,富士康還是臺灣鴻海集團的,臺灣政府也把他的產值統計入GDP內,在他們看來,富士康肯定是臺企。

現在富士康在大陸上市了,也不能說就成了大陸的公司吧,主要還是看他們的股東構成和分配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