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享受是讀書

一等享受是读书

一等享受是读书

如果有人問我,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我的回答是:讀書;如果有人問我,您感到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我的回答是:不能讀書;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有了錢第一件想到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我的回答是:買書。買書、讀書、藏書,已然成為我人生旅途上的主色調,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事情相比,我的最愛便是讀書。

在我七八歲剛剛上小學的時候,那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讀的第一本課外書籍是《上海民間故事》,儘管這是一本殘缺不全的書籍,儘管紙張又黑又糙,儘管內容又雜又亂(從古代神話到五四前後流傳的故事),我還是饒有興趣地讀了下來;我在新華書店裡買的第一本書是《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從此,懸樑刺股、鐵杵成針、螢火伴讀、程門立雪、鑿壁借光、三年不窺園等等就潛入我稚嫩的心靈,使我走上一條與書相隨相伴的不歸之路......

在我的小學生時代,我曾經讀過一陣子民間故事,那時大約是因為年齡小,閱讀和理解能力差,別的書看不進去,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那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難以見到)卻非常適合於我,前前後後看了幾本民間故事,於是牛郎織女、海螺姑娘、哪吒鬧海、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神話傳說,便喚醒了我心靈中真誠、善良、勤勞、勇敢等等美好的情愫;好像是年齡少長之後,大約是讀初中時,又讀過一陣子偵探小說,如英國的《福爾摩斯探案》,蘇聯的《冒名頂替》、《一箱珠寶》等,每一個故事開頭的懸念都讓我欲罷不能,想象不到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給我帶來極大的快感,縝密的思維和推理似乎也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這期間,還讀過不少科幻小說,如《機器島》、《八十天環遊地球及》、《道爾教授的頭顱》等,這些書使我少年的心靈常常沉浸在奇妙的幻想之中,甚至使我有了周遊世界和當科學家的念頭。

上高中的初始階段,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讀過不少國內小說,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家巷》等等。有一次在閱讀一本散文作品時,我讀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現在許多人說魯迅的這話有點偏頗,其實,這是魯迅先生在特殊環境下的論述。但在此影響之下,從讀高中到工作後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我開始轉而閱讀外國名著(當然這和那時的出版環境大有關聯),例如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果戈理、羅曼羅蘭的小說,拜倫、雪萊、普希金、泰戈爾的詩歌,莎士比亞的劇本等等。小說是生活的教科書,詩歌散文更是滋潤了我的心田,這些作品的閱讀,擴大了我的人生視野,豐富了我的心靈感受,激發了我生命的活力,另外,還培養了我最初的文學興趣和素養。

參加工作,初步踏入社會之後,急切面臨的是自己應當立什麼志向、走什麼道路,如何才能實現人生夢想等等問題,這就牽扯到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等問題。這期間 自己慢慢地對哲學書籍有了興趣。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一讀再讀自不必說,除此而外,馬克思、列寧,甚至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列漢諾夫的著作,中國古代之老子、莊子、王船山的著作和相關論述,當代的艾思奇、李達的哲學論著,還有形形色色關於哲學和人生修養的小冊子都在閱讀瀏覽之列。改革開放之後,社會上還時興了一陣子閱讀勵志的書、成人教育的書、處世為人的書的熱潮,對此我也廣泛涉獵。通過這些學習,檢討了自己以往的人生旅程,樹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大致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堅定了自己終生學習、不斷進取的信心。

實際上,不論是在我的求學階段,還是工作時期,我始終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愛好,就是閱讀古典詩詞,和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我的愛好古典詩詞是從李白開始。記得在我上中學時,大姐從學校裡帶回來一本《中國古典詩詞論叢》的剪報,李白詩詞的豪放灑脫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便記住了“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樣一些詩句,而後屈原、陶淵明、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李清照等等都在我的涉獵範圍,每到夜晚,常常是一冊唐詩、一盞青燈伴我入眠。散文作品則讀得更多,中國之唐宋八家,竟陵公安,魯迅、林語堂、梁實秋等,外國之盧梭、蒙田、梭羅等,都在我的瀏覽閱讀之內。而在我步入五十歲之後,更加喜歡閱讀的內容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從民俗到宗教,從典章到吏治,從教育到科舉,從飲食到服飾、從藝術到建築,我無不一一涉獵,由此,我深切感到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在我尋覓書香、享受讀書之樂的同時,也深感買書、藏書之苦。當年,在我收入極少的情況之下,為了能買書,我常常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更不敢有其他嗜好,但是買起書來卻如同大款,為了買書,島城的大小書店、夜市書攤、民間節會我都跑遍,出門逛街,提回幾包書來那是常有的事情;和同事出差,返程時我的行李往往是最重的,因為在那裡面裝書籍——這是我在一個外地城市“尋寶”的收穫。由於經年累月地買書,家中無論臥室還是廳堂,無論櫥內還是案几都擺滿了書,這之後犄角旮旯,只要可利用的地方都放上書,於是為了找一本書往往翻遍幾間屋子。然而,買書、藏書之苦,和讀書之樂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了。另外,在閱讀別人的文章時,常常會就會有所感觸,這就想到寫自己的文章。杜甫曾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儘管我沒有讀破萬卷書,但是每當我一提起筆來,便如有神助,許多話語便由心底汩汩流出,說不上妙筆生花,卻也能夠自然流暢,表情達意。

在人生的風雨歷程中,我可謂無一日不讀書。每每工作疲勞之後,我選擇的休息方式便是讀書,我把這稱之為“心靈的棲息島”;每每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不解的問題,猶豫彷徨之時,讀書便如沐春風,化解開我心中的疑慮;每每感到生活索然寡味的時候,讀書便如承受甘霖雨露,滋潤我枯竭的心田。如今我已年過花甲,有人說,這是享受人生的最好時機,於是老年人中便出現了各種時尚的活法和玩法,而我卻無怨無悔、一如既往地買書讀書。清風明月之時,風雨交加之日,瑩瑩青燈之下,花香鳥語之中,我的第一選擇便是讀書,讀書使我眼界開闊,心中踏實,神情怡然,力量倍增,讀書是我的第一等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