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每個城鎮都有屬於自己的標誌,宮口河就是這裡歲月輪迴的見證人。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宮口河兩岸還是西洋情調的建築,她們中西合璧,連廊連柱,顯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蘊,見證了這方人獨特的智慧、情感和才思。載著貨物和客人的小船像水中的精靈,她們出入柳萌綠水之間,盪漾出的浪花像歲月的皺紋,或密集,或舒展,最後消失的無影無蹤。座座拱橋古老而又特色,她們陪著這片曾經的熱土,看盡了人間的繁華與起落。這裡是相聚的地方,也是離別的地方,總讓老一代涵江人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懷舊感慨。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三角埕往宮口河方向,街道相對狹窄,兩邊是低矮的平房,個別是多層小樓,眾多店鋪門面樸素無華,大多出售竹子製作的竹床、竹蓆、竹椅、竹凳等產品,它們從門口一直襬到櫃檯裡面,品種繁多,琳琅滿目。竹子清香瀰漫著整個街道,與開店鋪的山裡人一樣,多少年來,已經融入了這個小城鎮,雖然沒有光鮮華麗,卻給老百姓帶來無盡的真實生活。特別是,多少人的童年美好時光,都是坐著從這裡買來小竹椅上度過的,這也使我對這裡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親近感,彷彿找到了可以依賴的精神故鄉。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有位同學的親戚在這裡開店鋪,我也偶然走進了他們的世界。他們已經在這裡經營幾十年了,生產、運輸、銷售一條龍,做的是小本生意,但每天的收入相當可觀。有位老人家聽著當時正在流行的鄧麗君歌曲,我到店鋪樓上時,他熱心地問這問那,還特別羨慕我是本地人有優越感,他告訴我,他是從深山裡走出來的,文化程度低,靠的是講誠實守信,價格公道,店鋪能開成今天的規模很不容易,想在涵江買些房產,希望子孫能走出深山,接受好的教育,不要再走長輩創業艱辛的道路。陽光透過窗欞照射進來,我久久地望著外面,真想推開這扇窗, 看看老人家憧憬的那片世界。當《小城故事多》響起時,我也不知不覺得跟著低聲吟唱起來。

時光總是流逝的太快,多少往事,都隨著宮口河的興衰而去。我與老人家的見面,是第一次,沒有想到也是最後的離別。前段時間,我再次經過宮口河時,這裡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我突然想起曾經的那家店鋪和那位老人。我急忙到處打聽,有個上了年紀的人用煙紙寫了個地名,寫字的時候手都在抖動,生怕寫錯了。在窄窄巷子裡轉了幾圈,好不容易才找到出口。一片殘垣斷壁,上面寫鮮紅的“拆”字,彷彿被判了死刑一樣,在路人眼裡遊行示眾。老宅大廳裡擺著一個竹子做的架子,上下蒙著一層灰塵,牆壁上懸掛著畫像,一位熟悉的老人在相框裡慈祥注視著我。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我不知道老人家生前是否實現了他的全部願望?也不知道老人家的後代是否真正走出了深山?隨著產業的升級轉移,傳統竹子產品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歷史的遺憾,更多的是,講述了一段沉甸甸的往事。其實,逝去並不可怕,不論富貴貧困,不論愛恨情仇,到最後都是要走向相同的歸宿。故鄉遠去的不僅是我心中的水上威尼斯,還有她的精神與追求,世事就像一出出悲喜劇,幾起幾落,光影交錯,相同的宮口河,同樣的經商者,卻早已物是人非。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現在,仍有家出售竹子產品的店鋪在這個角落,不論世事如何反覆無常,他們為了守住一個攤,頑強地把竹香留在宮口河畔。竹子的清香,不只是她自身發出的天然韻味,更重要的是加工製造的人,把它放入碳中燒烤而發出的微微焦香味。經過殺青的竹子,一改它不折不撓的原始質樸,彎曲固定成所需要的形狀。其實,它不但代表了山裡人為養家餬口而打拼社會的適應與努力,更顯現那個時代涵江人堅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共同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嚮往。聞著竹子的清香,想著老人家黑白的畫像,我享受的更多是內心的安寧。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

如今,不再清澈的河水,依然奔流向前。曾經充滿故事的宮口河畔,能否繼續飄散著竹子的清香?能否再次見證下段歷史的變遷?佇立在橋頭的竹子店鋪前,真想知道這裡以後還將發生什麼?又有多少的離合悲歡?

"

竹子的清香——寫在宮口河整治之前

如果偶然經過宮口河畔這個不起眼的角落,你應該去追尋那些殘留的竹子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