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动力的源头在哪里?

中国经济新动力的源头在哪里?

随着十月下旬这场举世瞩目的重大会议落下帷幕,回顾10月份,制造业PMI为51.6%,虽比上月有所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达到今年均值水平,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的发展态势。而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显然,这次会议制定的政策以及做出的决定为未来五年的中国指明了方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几乎在世界各地拥有投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全球参与者,北京发生的一切将给世界带来“共振”。

各行业PMI“景暖” 归功于供改不断发力

十月PMI主要特点在于:首先,受9月PMI基数较高、“十一”长假季节因素等影响,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在连续三个月上升后有所回落,低于上月1.3和1.9个百分点,但均高于去年同期,生产和市场需求增速有所放慢。其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经营活动趋缓,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PMI降幅明显。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0.1%和50.3%,仍在临界点以上,制造业外贸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最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力的带动下,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PMI均位于53.0%以上的景气区间,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不难看出,高端制造业、消费品相关制造业增长动能在持续释放。由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3.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PMI为49.8%和49.0%,分别比上月下降1.3和0.4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

但显而易见,目前我国TFP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仍偏低,TFP增长更多依赖于规模效率以及配置效率的增长;可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因此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

今年2月举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7年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有质量的增长是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速度。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为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之“源头”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它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规模经济等。第一经济观察员认为,就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增长动力而言,依赖于技术不断的进步与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增长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变革重点。另一方面则是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从而提升要素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所以,最高层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劳动力短缺且成本不断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增加、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这些是我国经济当前发展面临的现状。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宏观经济,都亟须找到一个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而这个新动力就是中国经济的新指标——全要素生产率。

2015年3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一次写入了当年的zf工作报告;如今又写入了本次会议报告,不难看出国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体制优化、规模效应、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